查古籍
治身重懶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二便不實。
白術(shù)(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濃樸(姜炒)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加姜棗煎服。氣虛者加人參。
【注】脾胃虛,則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腫。用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以實脾胃之虛也。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故懶食不渴,二便不實。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濃樸、木香、木瓜者,以導(dǎo)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然此方導(dǎo)水利氣之力有余,陰水寒勝而氣不虛者,固所宜也,若氣少聲微,則必以理中湯加附子,數(shù)倍茯苓以君之,溫補元氣以行水,為萬當也。
【按】苓桂術(shù)甘湯、實脾飲、腎氣丸,皆治陽虛水氣之證。苓桂術(shù)甘湯,治上焦陽虛不能輸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故用苓、桂、術(shù)、甘之品,扶陽通氣輸水道也。實脾飲,治中焦陽虛不能蒸化,水漬于中,外泛作腫,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術(shù)之劑,培土溫中,勝寒濕也。腎氣丸,治下焦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
喘急腹脹,故用桂、附、地、苓之輩,溫而補之,以行水也。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身重懶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二便不實。
白術(shù)(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濃樸(姜炒)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加姜棗煎服。氣虛者加人參。
【注】脾胃虛,則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腫。用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以實脾胃之虛也。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故懶食不渴,二便不實。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濃樸、木香、木瓜者,以導(dǎo)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然此方導(dǎo)水利氣之力有余,陰水寒勝而氣不虛者,固所宜也,若氣少聲微,則必以理中湯加附子,數(shù)倍茯苓以君之,溫補元氣以行水,為萬當也。
【按】苓桂術(shù)甘湯、實脾飲、腎氣丸,皆治陽虛水氣之證。苓桂術(shù)甘湯,治上焦陽虛不能輸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故用苓、桂、術(shù)、甘之品,扶陽通氣輸水道也。實脾飲,治中焦陽虛不能蒸化,水漬于中,外泛作腫,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術(shù)之劑,培土溫中,勝寒濕也。腎氣丸,治下焦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
喘急腹脹,故用桂、附、地、苓之輩,溫而補之,以行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