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少陰病二三日,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以至日久而便膿血者,此水寒土濕,脾陷肝郁,而為痛泄,乙木不達,血必下瘀,以血司于肝,溫則升而寒則陷,陷而不流,濕氣郁腐,故化為膿。宜桃花湯,干姜溫中,粳米補土,石脂收濕而止泄也。凡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悉因濕寒滑泄,概宜桃花湯也。
少陰水盛,則肢體寒冷,是其常也。若八九日后,忽一身手足盡熱者,此水寒不生肝木,木陷而生郁熱,傳于膀胱,膀胱失藏,而乙木欲泄,必便血也。
【91】桃花湯 九十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少陰病二三日,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以至日久而便膿血者,此水寒土濕,脾陷肝郁,而為痛泄,乙木不達,血必下瘀,以血司于肝,溫則升而寒則陷,陷而不流,濕氣郁腐,故化為膿。宜桃花湯,干姜溫中,粳米補土,石脂收濕而止泄也。凡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悉因濕寒滑泄,概宜桃花湯也。
少陰水盛,則肢體寒冷,是其常也。若八九日后,忽一身手足盡熱者,此水寒不生肝木,木陷而生郁熱,傳于膀胱,膀胱失藏,而乙木欲泄,必便血也。
【91】桃花湯 九十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