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熱利下重

    作者: 沈金鰲

    (附下利)【綱】仲景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柯琴曰。太陰厥陰。皆以里癥為提綱。太陰主開。本自利。而下之則開折。胸下結硬者。

    開折反闔也。厥陰主闔。氣上逆。而下之則闔折。利不止者。闔折反開也。按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又名陰之絕陽。則厥陰為病。宜無病熱矣。以厥陰脈絡于少陽。厥陰熱癥皆相火化令耳。夫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則氣無止息。

    而利不止矣。

    【綱】仲景曰。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目】戴原禮曰。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之利不同。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出作聲。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陰利必洞下清谷。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宜溫中止瀉之劑。此陰利陽利。指陰陽二氣而言。非陰陽二經也。緣陰中亦自有陽利。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又有內不大滿。猶生寒熱。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熱。大便赤黃。及下腸間津液垢膩。名曰利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

    【綱】仲景曰。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

    不死。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

    必圊膿血。

    【目】鰲按。此三條。詳言熱利之脈各有不同。由所發(fā)之臟腑陰陽不一也。首條。脈沉弦。沉為在里。弦屬少陽。下重者。膽氣不升。火邪下陷也。大脈屬陽明。其未止者。陽明之陽邪太盛。

    故脈大而病進也。又脈之微弱者。為虛。利后而數(shù)。亦為虛。其欲止者。陰陽漸和也。二條。脈弱者。外之發(fā)熱既微。則內之熱勢當自解。故現(xiàn)弱象也。諸條令自愈。言可不服白頭翁湯而令其自愈也。脈數(shù)而渴。由于虛熱。若不瘥而圊膿血。乃為真熱也。汗出二字。為本條關鍵。蓋熱從汗解。

    熱解則利因可愈也。三條。則陰出之陽。為欲愈之兆。故脈數(shù)而帶浮。澀見尺中。在便血之后。亦順脈也。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不利。復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目】柯琴曰。首條。有陰無陽。指內而言。此為亡陽。與熱利之發(fā)熱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淵矣。二條。發(fā)于陽者七日愈。今厥不止。而反下利??譃槌小9孰y治。若煩躁而能食。尚為熱厥利耳。三四條。厥利不止。臟腑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久留。故死也。

    【綱】仲景曰。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

    其喉不痹。

    【目】魏荔彤曰。厥陰傳來之熱邪。一日不升陽透表。必一日在內為患。非上沖而汗出喉痹。即下注而無汗便膿血。在陽升熱出。見病尚如此。況熱后復厥。厥后復熱。熱勢愈深。其厥愈深。漸致陽微陰盛。厥多熱少。愈難治矣。主治者。安可坐視其困殆。而不一升舉其陽。宣導其熱乎。傳經之熱邪。如本條之為害如此。而尚有言寒邪者。豈非盲目乎。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