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囊縮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尺寸脈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其癥少腹煩滿而囊縮。

    【目】朱肱曰。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脈微緩者。必囊不縮。

    外癥必發(fā)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合半湯。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表氣入腹。宜承氣湯下之。大抵傷寒臟腑傳變。陽經(jīng)先受病。次傳入陰經(jīng)。以陽主生。陰主殺也。若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脾胃脈也。故知土氣不受克。邪無所容。榮衛(wèi)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出矣。

    王好古曰。厥陰病者。煩滿囊縮。大小便不通。發(fā)熱引飲腹?jié)M。尺寸脈俱微緩。煩者?;鹨?。

    滿者。木也。雖不吐蛔囊縮。但急者。亦木也?;鹉鞠嗪?。四肢厥逆。而爪甲青。大小便不通。地道塞也。發(fā)熱引飲。邪氣在里。宜溫之下之。

    有以上諸癥。大小便俱通。地道不塞。不發(fā)渴引飲。邪不在里。則宜溫之灸之。則里外相接。

    以復陽氣。宜正陽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