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脈沉細者。少陰居于極下。起于小指之下也。針經曰。是主腎所生病者。嗜寐。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于陽。則辟而曉。行于陰。則闔而晦。故人之氣。行于陽。則動而寤。行于陰。則靜而寐。然則但欲寐者。邪客于陰也。
魏荔彤曰。傷寒三陽。遞傳三陰。復自太陰傳少陰。此傳經之邪。乃外感風寒。歷久變熱之熱邪也。亦有直中少陰經臟者。又非傳經熱邪可比。乃陰寒之寒邪也。故三陽分經與腑。三陰分經與臟。如少陰病。其為傳經熱邪。直中寒邪。當辨也。若此條。則合傳經直中二邪而總標其脈癥也。
少陰為病。脈必沉。三陰皆然。又兼微細。異乎三陽之浮大弦也。沉對浮。微對大。細對弦。此少陰脈也。見此則三陰俱可識其端倪。至少陰為癥。有寒熱二邪。本不盡同。姑取兩邪入而見癥大同者。則但欲寐也。腎司智巧。熱邪入而擾其陰。寒邪入而溷其陽。因致欲寐。仲師示人未辨寒熱之邪。先辨少陰之癥。此至訣也。脈之沉微細。三陰俱有。兼以但欲寐。則少陰病也。但沉微細。
雖三陰皆有。而太陰必多微。少陰必多沉。厥陰必多細。太陰在中。故微多。少陰在下。故沉多。
厥陰近膽。故弦可變細而細多。蓋細即弦之微者。此仲師于少陰。不言沉。反言微細者。沉少陰本脈。不須言。且沉亦非少陰獨有之脈。必兼太陰之微。厥陰之細。而少陰之脈始確也。再者。少陰處三陰之中。亦如陽明處三陽之中。陽明之脈本大。然兼太陽之浮多。則太陽陽明也。兼少陽之弦多。則少陽陽明也。推之三陰。少陰之為脈。
何獨不然乎。然則少陰之沉。兼微多。非太陰之少陰乎。少陰之沉兼細多。非厥陰之少陰乎。三陽之陽明。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仲師故分而為三。三陰之少陰。亦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陰病。如本條諸癥。理中四逆輩。陰癥雖云不用麻黃。如少陰始得病。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于六經但少陰癥難辨。本經但云脈微細欲寐。小便數(shù)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刹粚彾;螂m有惡寒甚者。不覺寒。但喜濃。衣近火也。其脈微細?;虺翝?/p>
雖有陰陽俱緊者。蓋其人素有熱。為表寒外襲。故如此。但當察其外癥為主。必以溫藥逐之。其陽邪傳入。與少陰自受熱癥。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雖不言滑實沉數(shù)諸可下之脈。然與癥則可知矣。脈必相符也。雖或有反沉微細遲。脈不應癥者。為不可下。亦宜涼劑滋陰退陽而愈。不愈。必待脈有力而后下之可也。其有癥惡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脈不應病。亦宜微下之。雖不敢大下。亦不可緩也。六經惟少陰傳變。與太陽相同。如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癥。俱有加減法。謂有或為之癥。亦猶小青龍小柴胡是也。
【綱】仲景曰。脈陰陽俱緊者??谥袣獬?。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臥。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鰲按。首條蜷臥。由于內寒。二三條亦同一蜷臥。卻以手足溫手足逆冷為憑。見可治不可治之故。蓋溫者。陽回也。逆冷者。純陰無陽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寐。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
不得臥寐者死。
【目】陶華曰。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寐。乃邪氣傳于陰而不在陽也?;杌栝]目者。
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陽氣盛。陰氣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不安臥。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
鰲按。始而欲寐。是少陰本癥。五六日后不得臥寐。是微陽欲絕也。其何能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脈沉細者。少陰居于極下。起于小指之下也。針經曰。是主腎所生病者。嗜寐。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于陽。則辟而曉。行于陰。則闔而晦。故人之氣。行于陽。則動而寤。行于陰。則靜而寐。然則但欲寐者。邪客于陰也。
魏荔彤曰。傷寒三陽。遞傳三陰。復自太陰傳少陰。此傳經之邪。乃外感風寒。歷久變熱之熱邪也。亦有直中少陰經臟者。又非傳經熱邪可比。乃陰寒之寒邪也。故三陽分經與腑。三陰分經與臟。如少陰病。其為傳經熱邪。直中寒邪。當辨也。若此條。則合傳經直中二邪而總標其脈癥也。
少陰為病。脈必沉。三陰皆然。又兼微細。異乎三陽之浮大弦也。沉對浮。微對大。細對弦。此少陰脈也。見此則三陰俱可識其端倪。至少陰為癥。有寒熱二邪。本不盡同。姑取兩邪入而見癥大同者。則但欲寐也。腎司智巧。熱邪入而擾其陰。寒邪入而溷其陽。因致欲寐。仲師示人未辨寒熱之邪。先辨少陰之癥。此至訣也。脈之沉微細。三陰俱有。兼以但欲寐。則少陰病也。但沉微細。
雖三陰皆有。而太陰必多微。少陰必多沉。厥陰必多細。太陰在中。故微多。少陰在下。故沉多。
厥陰近膽。故弦可變細而細多。蓋細即弦之微者。此仲師于少陰。不言沉。反言微細者。沉少陰本脈。不須言。且沉亦非少陰獨有之脈。必兼太陰之微。厥陰之細。而少陰之脈始確也。再者。少陰處三陰之中。亦如陽明處三陽之中。陽明之脈本大。然兼太陽之浮多。則太陽陽明也。兼少陽之弦多。則少陽陽明也。推之三陰。少陰之為脈。
何獨不然乎。然則少陰之沉。兼微多。非太陰之少陰乎。少陰之沉兼細多。非厥陰之少陰乎。三陽之陽明。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仲師故分而為三。三陰之少陰。亦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陰病。如本條諸癥。理中四逆輩。陰癥雖云不用麻黃。如少陰始得病。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于六經但少陰癥難辨。本經但云脈微細欲寐。小便數(shù)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刹粚彾;螂m有惡寒甚者。不覺寒。但喜濃。衣近火也。其脈微細?;虺翝?/p>
雖有陰陽俱緊者。蓋其人素有熱。為表寒外襲。故如此。但當察其外癥為主。必以溫藥逐之。其陽邪傳入。與少陰自受熱癥。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雖不言滑實沉數(shù)諸可下之脈。然與癥則可知矣。脈必相符也。雖或有反沉微細遲。脈不應癥者。為不可下。亦宜涼劑滋陰退陽而愈。不愈。必待脈有力而后下之可也。其有癥惡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脈不應病。亦宜微下之。雖不敢大下。亦不可緩也。六經惟少陰傳變。與太陽相同。如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癥。俱有加減法。謂有或為之癥。亦猶小青龍小柴胡是也。
【綱】仲景曰。脈陰陽俱緊者??谥袣獬?。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臥。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鰲按。首條蜷臥。由于內寒。二三條亦同一蜷臥。卻以手足溫手足逆冷為憑。見可治不可治之故。蓋溫者。陽回也。逆冷者。純陰無陽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寐。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
不得臥寐者死。
【目】陶華曰。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寐。乃邪氣傳于陰而不在陽也?;杌栝]目者。
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陽氣盛。陰氣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不安臥。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
鰲按。始而欲寐。是少陰本癥。五六日后不得臥寐。是微陽欲絕也。其何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