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鼻衄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驈亩俊J敲仑噬辖?。為難治。

    【目】朱肱曰。間陰癥有衄血者乎。答曰。陰癥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無汗。強發(fā)而動血。則有之耳。

    劉完素曰。衄為熱。無寒。是以三陰無衄。如本條是名下厥上竭。非衄也。

    戴原禮曰。少陰初得病。醫(yī)誤以發(fā)汗法。迫血動經(jīng)。妄行而衄。其血水獨出于鼻?;蚩诙俊?/p>

    又有陽陷入陰。四肢厥逆。醫(yī)見其厥。謂寒邪在表。從而汗之。當下反汗。以致動血。故謂下厥上逆。為難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以此也。要知汗出不徹。為陽之衄。發(fā)汗動血。為陰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陽盛陰虛。汗之則死。

    魏荔彤曰。少陰病而厥。近于腎臟直中寒邪矣。然腎臟直中寒邪。則陰寒之氣。有厥必逆。厥者。風也。逆者。寒也。少陰之邪。必輸厥陰。風水相連。陰寒下凝之象也。今但厥不逆。是謂之熱厥。厥仍風也。不逆者熱也。亦風水相連。熱邪上沖之象也。但厥二字。既知為傳經(jīng)熱邪矣。而又有無汗似寒以混之。不知無汗者。陰血素虧也。熱邪雖在少陰。由厥陰上沖。而陽盛陰虧。則無能化液而出。此少陰熱邪。所以愈熾了。設誤為直中之厥逆而溫之。謬矣?;驈姲l(fā)汗。汗不出而動血。血即不能作汗。上分陰分素虧之血也。為溫經(jīng)散寒猛烈之劑所鼓蕩而走陰分。血熱妄行。邪害空竅。不擇何道。從耳目口鼻而出。此誤為直中之寒邪。妄發(fā)其汗所致也。于是在下腎經(jīng)愈熱而厥愈甚。在上之血分愈竭。而陰愈亡。名曰下厥上竭。上下陰亡。則孤陽無附。必有脫離之勢矣。故難治。妄發(fā)少陰陰分之汗。其害之大如此。厥而不逆者。手足溫也。然就無汗言之亦準。厥而有汗。乃真寒逼陰外亡之象。故為直中之少陰。無汗而厥。則熱邪伏于里而不外越。故厥者少陰有邪。而無汗者邪熱內耗也。斯可定為傳經(jīng)之熱邪。無疑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