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面色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蚋雇础;蚋蓢I?;蜓释??;蚶?。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陰寒內(nèi)竭。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發(fā)赤色。非熱也。若誤投寒涼之劑。即死。又夾陰傷寒。虛陽泛上者。亦面赤也。但足冷脈沉者。是又煩躁面赤。足冷脈沉。不能飲水者。

    此陰極也。宜溫。

    柯琴曰。上條。是寒熱相半癥。下利清谷。陰盛于里也。手足厥冷。寒盛于外也。身不惡寒面赤。陽郁于表也。咽痛利止。陽回于內(nèi)也。腹痛干嘔。寒熱交爭也。溫里通脈。乃扶陽之法。脈出則從陽而生。厥逆則從陰而死。下條。脈癥較輕。熱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

    鰲按。諸家面色之說。詳在少陽經(jīng)癥。互參之可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