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類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十一)

    作者: 徐靈胎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減去三分之一。去渣,溫服六合。一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jīng)。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邪已漸輕。其人不嘔,非少陽。清便欲自可,無里熱。一日二、三度發(fā),非瘧象。脈微緩者,不浮不弦不大。為欲愈也。余邪欲退之象。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蓋由病氣雖除,而正氣亦衰,當(dāng)靜以養(yǎng)之,使胃氣漸充,則榮衛(wèi)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虛其氣,則病從藥增,醫(yī)者不審,誤人多矣。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熱色,則余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癢,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陽明篇云∶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按此方分兩甚輕,計(jì)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后至輕之劑,猶勿藥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