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七花

    《中藥大辭典》:三七花拼音注音Sān Qī Huā出處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三七。

    性味

    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平肝,降壓。治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開水沖泡茶服;適量。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三七花拼音注音Sān Qī Huā別名

    田七花

    英文名Sanchi Flower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notoginsen (Burk.)F.H.Chen ex C.Chow.

    采收和儲藏:6-8月開花時采收花序,熏蒸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30-6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zhì),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shù)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shù)紫色細(xì)縱條紋。掌伏復(fù)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xì)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shù)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cè)不相稱,邊緣有細(xì)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xì)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偦ü那o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dú)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shù),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xì)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nèi)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花苞含甙,其甙元有人參二醇(panaxadiol),20(R)-達(dá)瑪烷-3β,12β,20,25-四醇[20(R)-panaxadiol),20(R)-達(dá)瑪烷-3β,12β,20,25-四醇[20(R)-dammaran-3β,12β,20,25-tetrol],達(dá)瑪-20(22)-烯-3β,12β,26-三醇[dammar-20(22)-en-3β,12β,26-triol]等[1]。并已分離出人參皂甙(ginsenoside)Rb1、Rb2、Rc、Rd、F2[2]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jīng)濟(jì)的作用 三七花煎劑10g/kg、20g/kg分別給小鼠灌胃,其有效成分三七皂甙E1(即人參皂甙Rb1)100mg/kg、200mg/kd腹腔注射,均顯示與劑量相關(guān)的隆低小鼠自主活動次數(shù);與戊巴比妥鈉、硫噴妥鈉合并應(yīng)用,能明顯增強(qiáng)這些藥物的催眼作用。增強(qiáng)氯丙嗪的安定作用。并能對抗苯丙胺,咖啡因、戊四氮的中樞興奮作用[1,2]。三七花葉含人參二醇型皂甙較多,為中樞抑制作用的成分[3]。三七花中含人參二醇型皂甙較多,為中樞抑制作用的成發(fā)[3]。三七總皂甙對醋酸扭體法、熱板法和燙尾法致痛小鼠,均有鎮(zhèn)痛作用[4]。

    2、對血管和血壓的作用 三七花熱浸劑、水煎劑及水煎醇提物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擴(kuò)張作用,這一作用不是由于釋放組胺引起的,對保留神經(jīng)的離體兔耳血管無作用[5]。三七花中總皂甙,有濕和面短暫的隆低犬動脈搏血壓和外周阻力的作用[6]。

    3、抗炎作用 三七花總皂甙對小鼠和大鼠巴豆油誘發(fā)的耳郭炎癥,腹腔注射冰醋酸誘發(fā)的染料滲出性炎癥,以及對角叉菜膠、高嶺土、5-羥色胺、蛋清、透明質(zhì)酸酶等引起的小鼠或大鼠踝關(guān)節(jié)腫脹、足腫脹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顯著對抗5-羥色胺、組胺及緩激肽所致大鼠皮膚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加,還可減少炎癥滲出物中的PGE含量。切除雙側(cè)腎上腺后,三七花總皂甙對角叉菜膠性大鼠腳腫仍有顯著抑制作用。但對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無明顯影響,提示其抗炎作用可能不依賴于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而與前列腺素合成有關(guān)[7、8]。

    4、毒性 三七花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3g/kg,相當(dāng)于臨床用量的21-42倍;小灌胃20g/kg,相當(dāng)于臨床用量的333-666倍,連續(xù)18d未見動物死亡[5]。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平肝降壓。主津傷口渴;咽痛音?。桓哐獕翰?/p>用法用量

    內(nèi)服:適量,開水泡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別名蝙蝠藤(《澹寮試效方》),金絲釣葫蘆(《國藥的藥理學(xué)》),黃條香、防己葛、黃根(《中國藥植志》),野雞豆子(《吉林中藥手冊》),爬山秧子、山地瓜秧(《東北藥植志》),小葛香、楊柳子棵(《山東中藥》),光光喳、......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DC.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nispermum dauricum DC.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 Gēn別名狗葡萄根、磨石豆根(《吉林中藥手冊》),山花子根、光光葉根(《山東中藥》)。出處《中國藥植志》來源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4~5月或8~10月間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土,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河北、山東......
  • 拼音注音Biān Fú Ténɡ別名狗葡萄秧、小葛香、楊柳子棵、防己藤、黃攸香、什子苗、小青藤、黃根藤、金百腳、山地瓜秧、爬山秧子。出處蝙蝠藤始見于《綱目拾遺》,云:“此藤附生巖壁、喬木及入墻茨側(cè),葉類蒲蕩而小,多歧,勁厚青滑,絕似蝙蝠形,......
  • 《全國中草藥匯編》:補(bǔ)血草拼音注音Bǔ Xuè Cǎo別名鹽云草、鹽云參、匙葉草、磯松來源為藍(lán)雪科補(bǔ)血草屬植物二色補(bǔ)血草Limonium bicolor (Bunge) Kuntze [Statice bicolor Bunge],以根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