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注》 抵當湯證

    作者: 柯琴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此亦病發(fā)于陽誤下熱入之癥也。表癥仍在下,當有而反下之句。太陽病六七日不解,脈反沉微,宜四逆湯救之。此因誤下,熱邪隨經(jīng)入府,結(jié)于膀胱,故少腹硬滿而不結(jié)胸,小便自利而不發(fā)黃也。太陽經(jīng)少氣多血,病六七日而表癥仍在,陽氣重可知。陽極則擾陰,故血燥而蓄于中耳。血病則知覺昏昧,故發(fā)狂。此經(jīng)病傳府,表病傳里,氣病傳血,上焦病而傳下焦也。少腹居下焦,為膀胱之室,厥陰經(jīng)脈所聚,沖任血海所由,瘀血留結(jié),故硬滿。然下其血而氣自舒,攻其里而表自解矣?!峨y經(jīng)》云∶“氣結(jié)而不行者,為氣先??;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后病。”深合此癥之義。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結(jié)癥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發(fā)黃與狂,有氣血之分。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者,病在氣分,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癥也。若小便自利而發(fā)狂者,病在血分,抵當湯癥也。濕熱留于皮膚而發(fā)黃,衛(wèi)氣不行之故也。燥血結(jié)于膀胱而發(fā)黃,營氣不敷之故也。沉為在里,凡下后熱入之癥,如結(jié)胸、發(fā)黃、蓄血,其脈必沉?;蚓o、或微、或結(jié),在乎受病之輕重,而不可以因癥分也。水結(jié)、血結(jié),俱是膀胱病,故皆少腹硬滿。小便不利是水結(jié),小便自利是血結(jié)。如字,助語辭。若以如字實講,與蓄血發(fā)狂分輕重,則謬矣。

    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有熱即表癥仍在。少腹?jié)M而未硬,其人未發(fā)狂。只以小便自利,預知其為有蓄血,故小其制而丸以緩之。

    抵當湯∶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桃仁(二十粒)活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丸∶水蛭(三十個)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二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蛭,昆蟲之飲血者也,而利于水。虻,飛蟲之吮血者也,而利于陸。以水陸之善取血者,用以攻膀胱蓄血,使出乎前陰。佐桃仁之苦甘而推陳致新,大黃之苦寒而蕩滌邪熱。名之曰抵當者,直抵其當攻之處也。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陽氣太重,標本俱病,故其人如狂。血得熱則行,故尿血也。血下則不結(jié),故愈。沖任之血,會于少腹。

    熱極則血不下而反結(jié),故急。然病自外來者,當先審表熱之輕重以治其表,繼用桃仁承氣以攻其里之結(jié)血。此少腹未硬滿,故不用抵當。然服五合取微利,亦先不欲下意。

    首條以反不結(jié)胸句,知其為下后癥。此以尚未可攻句,知其為未下癥。急結(jié)者宜解,只須承氣;硬滿者不易解,必仗抵當。表癥仍在,竟用抵當,全罔顧表者,因邪甚于里,急當救里也。外癥已解,桃仁承氣未忘桂枝者,因邪甚于表,仍當顧表也。

    桃仁承氣湯∶桃仁(五十個)甘草桂枝芒硝(各二兩)大黃(四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瘀血是病根,喜忘是病情。此陽明未病前癥,前此不知,今因陽明病而究其由也。屎硬為陽明病,硬則大盒飯難而反易,此病機之變易見矣。原其故必有宿血,以血主濡也。血久則黑,火極反見水化也。此以大便反易之機,因究其色之黑,乃得其病之根,因知前此喜忘之病情耳。承氣本陽明藥。不用桃仁承氣者,以大便易,不須芒硝;無表癥,不得用桂枝;瘀血久,無庸甘草。非虻蟲、水蛭,不勝其任也。

    病患無表里癥,發(fā)熱,七八日不大便,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shù)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xié)熱而便膿血也。

    不頭痛惡寒,為無表癥,不煩燥嘔渴,為無里癥,非無熱也。七八日下,當有不大便句。故脈雖浮數(shù),有可下之理,觀下后六七日猶然不便可知。合熱協(xié)熱,內(nèi)外熱也。前條據(jù)癥推原,此條憑脈辨癥。表里熱極,陽盛陰虛,必傷陰絡。故仍不大便者,必有蓄血,熱利不止,必大便膿血矣。宜黃連阿膠湯主之。上條大便反易,知瘀血留久,是驗之于已形。此條仍不大便,知瘀血已結(jié),是料之于未形。六經(jīng)惟太陽、陽明有蓄血癥,以二經(jīng)多血故也,故脈癥異而治則同。

    太陽協(xié)熱利,有虛有熱。陽明則熱而不虛。少陰便膿血屬于虛,陽明則熱。數(shù)為虛熱,不能消谷。消谷善饑,此為實熱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周學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