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條辨》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脈證并治第十一

    作者: 方有執(zhí)

    凡七條方四

    (一)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蛞幹芯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

    燒散方上取婦人中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當(dāng)燒灰。

    少腹之少。去聲。傷寒。包中風(fēng)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fù)。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ハ鄵Q易而為病也。身體重。少氣。真元虧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者。所易之氣內(nèi)攻也。熱上沖胸。頭不欲舉。眼中生花者。虛陽生熱而上蒸也。膝脛拘急者。脈亂而筋傷也。當(dāng)近隱處。陰陽二氣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歸本也。

    (二)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

    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勞。強力房勞。復(fù)。重復(fù)作病。蓋大邪初退。血氣新虛。作強勞傷。

    虛而生熱。猶之病復(fù)發(fā)。非實發(fā)初病也。枳實寬中破結(jié)。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能解虛勞之熱。清漿則又梔子之監(jiān)制。故協(xié)三物之苦寒。同主勞傷之復(fù)熱。而與發(fā)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宿食。陳宿之積食也。食能生熱。故須去之。大黃者去陳以致新也。

    (三)傷寒瘥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謹(jǐn)。調(diào)理小復(fù)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也。脈沉。飲食失節(jié)也。

    (四)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腳)葶藶(熬)商陸根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氣。肌肉腫滿而虛浮。蓋瘥后新虛。土未強而水無制也。從腫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

    勢之初起。故雖泛濫未至于橫溢也。牡蠣澤瀉海藻。咸以走腎。腎強則水行。葶藶商陸根??嘁岳麧瘛袢t腫沒。蜀漆辛而能散。故為諸品之佐也。栝蔞根苦能徹?zé)帷1灸耸衿嶂挂病?/p>

    (五)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唾??谝阂?。寒以飲言。不了了。謂無已時也。方見前。

    (六)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也。氣逆欲吐。飲作惡阻也。蓋寒傷形。

    故寒解則肌肉消削而羸瘦。熱傷氣。故熱退則氣衰耗而不足。病后虛羸。脾胃未強。飲食難化。

    則痰易生。痰涌氣逆。故欲吐也。竹葉清熱。麥冬除煩。人參益氣。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補劑。石膏有徹上徹下之功。故能佐諸品而成補益也。

    (七)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脈已解。邪悉去而無遺余也。日暮陽明之王時也。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損。言當(dāng)節(jié)減之也。蓋飲食節(jié)。則脾胃和。脾胃和。則百體安。此調(diào)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經(jīng)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蓋仲景氏之遺書。而叔和所詮次之者也。傳謂世稱仲景醫(yī)圣。良以仲景者。集醫(yī)哲之大成。而是書者。正醫(yī)教之大訓(xùn)也。初學(xué)之士。舍是則無以為入道之門。而敦進德之基矣。故夫篤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學(xué)焉。則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誤。馴是以往。誠能至于仁熟義精。道久化成。不但人無枉命。而己亦無慚德。則帝伯之堂可升。

    有農(nóng)之神可繼。豈不偉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條在第十五篇。)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