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竹葉兩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取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暑,發(fā)熱,汗出,口渴,脈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