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惡寒發(fā)熱發(fā)于陽(yáng).陰病憎寒身體涼.解表桂枝并越婢.溫中須索理中湯.惡寒一癥.即前云寒邪外束.則惡寒也.此復(fù)舉以言之.分別三陽(yáng)三陰之不同也.若在三陽(yáng)、則必發(fā)熱.若在三陰、則專惡寒而不發(fā)熱.在三陽(yáng)則宜解表.如羌活湯、解肌湯、小柴胡湯、各隨證用之.如中三陰則宜理中湯、或四逆湯、皆可選用也.如桂枝湯越婢湯未可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