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148】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默默不欲飲食。大便硬,脈細者,尺下沉緊。此為陽明經(jīng)之微結(jié)。以少陽陽明兩經(jīng)郁迫,結(jié)于胃口,故心下滿脹。經(jīng)熱熏蒸,故頭上汗出。必有少陽之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心滿之類,復有陽明之里證,如大便硬之類也。蓋少陽與陽明合病,戊土不能勝甲木,必傳陽明胃腑,故決有里證。其脈之沉,主在里也。汗出為陽經(jīng)之微結(jié),假令純是陰分之結(jié),(陽以少陽經(jīng)言,陰以陽明腑言),必不得復有外證,如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里。既有外證,此為半在里半在表也。其脈雖沉緊,亦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少陰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而實少陽也。此大柴胡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經(jīng)邪。設服后猶不了了者,再以承氣瀉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