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懸解》 柴胡麻黃證三十 陽明八十一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19】)。

    【232】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18】)。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浮大,弦為少陽,浮為太陽,大為陽明脈,是以三陽合病,而氣短,腹都滿,則太陰證。少陽之脈,自胃口而布脅肋,膽胃郁遏,故脅下及心作痛。經(jīng)氣痞塞,故久按之而氣不通。表寒外束,相火郁升,而刑肺金,故鼻干,不得汗。肺竅于鼻。膽木刑胃,土氣困乏,故嗜臥。濕土賊于甲木,土木皆郁,故一身及面目悉黃。土濕木郁,疏泄不行,故小便難。胃氣壅遏,故發(fā)潮熱。胃腑郁迫,濁氣上逆,故時嘔噦。少陽脈循兩耳,經(jīng)氣逆行,壅塞不降,故耳前后腫。經(jīng)郁熱盛,故刺之小差,而外證不解。病過十日之外,脈自里達表,續(xù)續(xù)外浮者,是未傳陽明之腑、太陰之臟,猶在少陽之經(jīng)也。宜小柴胡湯,柴胡、黃芩,清半表之火,參、甘、大棗,補半里之陽,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噦也。若脈但浮而不弦,又無少陽諸證者,則全是太陽病,與麻黃湯,以瀉表郁。中風而用麻黃者,發(fā)汗以瀉太陰之濕也?!督饏T》風濕諸證,俱用麻黃。若不尿,腹?jié)M而愈加嘔噦者,水賊土敗,不可治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