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懸解》 太陽壞病入太陰五苓散證一 太陽七十一

    【71】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此太陽入陽明去路,將成白虎證者。若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一(方【32】)。

    發(fā)汗后,陽盛之人,陰亡土燥,則入陽明,而成白虎證,陰盛之人,陽亡土濕,則入太陰,而成五苓證。如汗后胃中干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此將來之人參白虎證也,宜少少與飲,以在大汗之后,陽氣新虛也。設(shè)燥熱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則用白虎,若燥熱未甚,得少水和胃,則煩渴自愈,無事白虎也。若汗后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則太陰之象已見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蓋陽格于外,表證未解,是以脈浮。濕動(dòng)于內(nèi),木氣不達(dá),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風(fēng)動(dòng),耗傷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頻飲,不能大消,以其濕盛而熱微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