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查古籍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肝者,木也,居東方,其位在左,經(jīng)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是有胃氣,故愈。假令得純弦脈者,無胃氣也,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弓弦之直,此是肝臟之傷,不得土氣之滋榮,故知死也?!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罚浩礁蚊}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曰肝平,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正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