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尋源》 仲景六經(jīng)辨證與內經(jīng)熱病論互異

    作者: 呂震名

    仲景六經(jīng)辨證之法.與內經(jīng)不盡相合.余嘗深思之而不得其解.及讀程郊倩傷寒后條辨.其貶駁叔和序例內.有一段入理深譚.殊為可采.內經(jīng)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著一類字.見熱病特傷寒中之一類耳.然類而不類.亦不類而類.蓋同此六經(jīng).而病因之寒熱有不同.如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類也.其不類者.惡寒與不惡寒也.二日陽明受之.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類也.其不類者.傷寒入胃.熱病不入胃.入胃則不傳故也.三日少陽受之.胸脅痛而耳聾.類也.其不類者.傷寒有往來寒熱.熱病但有半里之熱.而無半表之寒也.傷寒三陰證.有寒熱錯雜之不齊.熱病則但有熱而無寒.四日太陰受之.則腹?jié)M嗌干.全不類.傷寒腹?jié)M吐利食不下之太陰也.五日少陰受之.則口燥舌干而渴.雖類傷寒少陰負趺陽之一證.而總不類.傷寒脈微細但欲寐之少陰也.六日厥陰受之.則煩滿而囊縮.在傷寒煩或有之.而卻不類.傷寒食不下下即吐蛔之厥陰也.似此剖晰精詳.可稱千古只眼.而吾更謂內經(jīng)之言日數(shù)者.使人知其常.仲景之不言日數(shù)者.欲人通其變.學傷寒家.先須打破此疑團.于仲景法始有把握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