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太陽傷風(fēng),自汗惡風(fēng),桂枝湯。傷寒,無汗惡寒,麻黃湯。
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少陽證,病屬小柴胡湯。
太陰自利不渴,為臟寒,理中湯、四逆湯。胸中脹滿,枳實理中丸。脹滿脈浮,桂枝湯。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少陰脈沉,口不干,舌不燥,背惡寒,小便清白,四逆湯。始得病,脈沉,反發(fā)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大承氣湯。六經(jīng)中,惟此一經(jīng)難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熱,脈沉而遲,別其寒。
厥陰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小建中湯。脈浮緩,如瘧狀,桂枝麻黃各半湯。脈沉短者,囊必縮,為毒瓦斯入臟,承氣湯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