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來源』本品為游蛇科動(dòng)物烏梢蛇的干燥體。
『產(chǎn)地』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炮制方法』刷去灰塵,用刀切去頭尾尖,1~3寸長,每斤用白酒4兩、浸潤24小時(shí),取出、去鱗及背骨,將凈肉曬干。頭尾及鱗,骨有毒,不宜入藥。
『用量』1~3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放少許花椒加蓋,防蟲,防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