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干燥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
『常用名』冬青子。
『產(chǎn)地』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10~12月采收。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zhì),投入蒸籠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若取其收斂作用,每斤藥用紅醋2兩拌勻吸透,投入蒸籠內(nèi)蒸,蒸至上汽取出曬干即得。若取其增強補中養(yǎng)陰的效力,每斤藥用白酒1兩拌勻吸透,投入蒸籠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備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閉蓋防潮。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jīng)絡(luò) 、病證、治則、預(yù)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干燥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
『常用名』冬青子。
『產(chǎn)地』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10~12月采收。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zhì),投入蒸籠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若取其收斂作用,每斤藥用紅醋2兩拌勻吸透,投入蒸籠內(nèi)蒸,蒸至上汽取出曬干即得。若取其增強補中養(yǎng)陰的效力,每斤藥用白酒1兩拌勻吸透,投入蒸籠內(nèi),蒸至上汽取出曬干備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閉蓋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