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世醫(yī)得效方》 泄瀉

    作者: 危亦林

    安神丸、小驚丸、白術散

    治瀉下青色。(方并見前。)

    白術散、蟾酥丸、使君餅

    治所瀉爛如泥,肚緊。(方并見前。)

    消積丸

    治瀉下極臭穢,腹痛。(方見前。)服后,次用益黃散、(方見后。)平胃散、縮砂香附湯,補脾即安。(方并見大方科諸氣、脾胃類。)

    五苓散、(方見大方科傷暑類。)通心飲(方見前。)治溏利,大便熱。每服二錢,并用燈心

    治臟腑極冷,瀉出如破水,勻氣散。欲變候,用白術散、觀音散,冬瓜子仁湯下?;蚱馓摐?/p>

    理中湯

    治冷瀉不止。每服一錢,棗湯或鹽湯調。(方見大方科霍亂類。)

    豆蔻散

    治腹痛洞瀉,腸胃虛冷。

    肉豆蔻(一枚,剜一小孔,內滴乳香一塊,面裹煨熟)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和安散

    木香當歸川芎北前胡柴胡青皮北梗甘草(炙)赤茯苓(各等分)上銼散。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二片,棗一枚煎,空心服。

    枇杷葉散、來復丹

    (方見大方科傷暑及痼冷類。)

    養(yǎng)臟湯,香連丸

    (方并見大方科泄瀉類。)

    震靈丹

    治面黧黑,齒消脫,骨力弱,小腹痛,泄多白膿。

    上用三丸為末,入鐘乳粉半錢,以炒破故紙一錢半,生肉豆蔻一錢,大棗二枚,煎取清汁,

    香葛湯

    每服生姜二片,豆豉五粒,水一盞煎。(方見大方科傷寒類。)

    地榆散

    治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地榆訶子甘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鹽米湯調,空腹服。

    又方

    地榆(一錢)甘草(二錢)芍藥(一錢)當歸(二錢)上銼散。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溫服。

    小黃連阿膠丸

    治腸胃有熱,大便秘澀,疼痛啼叫,下痢赤黃,煩躁多渴,腹痛小便不利毒為之。丸如粟米大。(方見大方科咳嗽類。)

    四生散

    罌粟殼(去萼蒂赤煩,半生半炙)黑豆(一合生一合炒)甘草(半生半炙)生姜(半生半炙)上銼散。每服二錢,熟煎溫服。如嘔食不入,加人參少許。

    大柴胡湯

    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此必有燥屎,服此下之,后與(方見大方科傷寒類。)

    木香散

    治白痢。因腸胃虛弱,受于寒氣,所下不止,腹痛不食,立效!木香(炮,一分)濃樸(姜汁炒,半兩)白術(一分)龍骨當歸(洗凈,炒。

    各半兩)干姜(炮)訶子肉(各一分)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二片,棗一枚煎,溫服,量大小加減。

    樸附丸

    治冷滑下痢不禁。

    濃樸附子干姜陳皮(各一兩)上為末,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三服。

    香連丸

    治赤白痢,皆氣血不和,為寒熱所傷,冷熱相乘,乍赤乍白,或赤白相雜,里急后丸如粟米大。(方見大方科泄瀉類。)

    養(yǎng)臟湯

    治同下。(方見大方科泄瀉類。)

    小駐車丸

    治冷熱不調,或乳哺失節(jié),泄瀉不止?;蛳铝□r紅,或赤多白少,腹痛后重,腸便數減食,困倦。一切瀉痢,并宜服之。(方見大方科下痢類。)

    罌粟飲

    治赤白痢。

    木香(五錢)黃連(去須)粟殼(去蒂萼赤煩,一兩)僵蠶(炒去絲,五錢)甘草(一兩)上用生姜二兩切,同炒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赤痢生地黃七寸,白痢烏梅一錢,并煎湯

    石蓮散

    治禁口利。因服澀住藥太過,傷損胃氣,聞食口閉,四肢逆冷。若谷道不閉,黃汁不治。

    蓮肉(去心炒)上為末。每服一錢,空腹,米飲調服。

    真料參白術散

    治禁口痢。和胃進食。或單用山藥細炒,半生半熟為末,米飲調服。立效!科脾胃類。)

    等住丸

    治溏瀉,并一切瀉痢,立效。

    當歸硫黃牡蠣(各一分,)木香(半兩)上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二七丸,糯米飲入姜汁一二滴送下。

    小駐車丸

    治休息痢。因腸胃虛弱,紅白相雜兩三點滴,乍發(fā)乍止。(方見大方科下痢類。)

    炒雞子

    治休息痢,及疳瀉日久不能安者。

    上用雞子一枚,打破,用黃蠟一塊如指大,銚內熔,以雞子拌和,炒熟空心食之。

    感應丸

    治釀肚痢,肚大,吃食不成肌膚,其下如濃粥汁,青白黑為冷,黃赤為熱,皆積聚所致。

    (方見大方科秘澀類。)

    靈砂丸

    (即蠟匱丸)治積痢。

    牛乳湯

    治氣痢,下如魚眼。(二方并見大方科下痢類。)

    白術散

    又名清寧散。溫脾養(yǎng)胃,正氣,理泄瀉。冒熱煩渴,不問陰陽虛實,并宜服之?;蛉槭巢贿M,羸困少力,因而失治,變成風癇。(方見前。)為散,紫蘇梗煎。正脾,生姜、棗子。

    虛實熱,服涼藥后不能食,先用此生胃中津液,后服生犀散退熱。(方見前。)早涼夜熱,不可下,只用煎三升許,頓服。稍愈后,再服三升。候不渴,無涎,又投阿膠散,二服即安,白水煎亦可。如渴飲水多者,多服無時。盜汗,虛汗,亦用此藥。止瀉治痰,退熱清神???,倍加白術??噬跽撸我舛囡?。

    阿膠散

    阿膠一兩半麩炒,鼠粘子一分炒香,馬兜鈴半兩,甘草一分,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為散。每服二錢,用水煎服。

    使君子丸

    正脾助胃。

    濃樸(去粗皮,姜汁炒)陳皮甘草訶子(去核)使君子(去殼,別研)上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七丸,疳瀉、積瀉,米飲下。熱瀉,加青黛,米飲。

    冷瀉,姜。中暑瀉,香薷。時行瀉,桑葉。赤痢,藍姑草。白利,烏梅。驚瀉,藍姑草。以上并用米飲下。(藍姑草,竹葉菜是也。)

    六神湯

    理脾胃虛,止吐瀉,進飲食,養(yǎng)氣。

    嫩黃白扁豆(炒)人參白術白茯苓粉草(各等分?;蚣愚较闳~亦可。)上為末。每服二錢,蘇、鹽湯。正氣,生姜、棗子湯調下。

    益黃散

    治脾胃虛弱,吐瀉,及治脾疳,腹大身瘦。此藥補脾調氣,治冷腹痛,久冷泄,效。陳皮青皮訶子肉甘草(各一兩)丁香(五錢)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生姜二片煎,空腹服。

    醒脾散

    人參白術豆蔻甘草干姜藿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姜湯下。如醒脾胃,冬瓜子仁米飲下。

    勻氣散

    桔梗甘草干姜縮砂益智子茴香藿香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半錢。水瀉,紫蘇,木瓜煎湯下。調脾胃,生姜、棗子煎湯調服。

    觀音散

    治脾胃不和。(方見前。)

    四順清涼飲

    治挾熱作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俱熱,加青皮,枳殼去穣切片入。(方積熱類。)

    七氣湯

    治挾冷作痛,面色或白或青,四肢冷甚。

    青皮陳皮桔梗蓬莪術(煨)辣桂藿香益智仁(各一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不拘時候。

    蘇合香丸與七氣湯兼服,治證同上。(方見大方科中氣類。)

    枳殼桔梗湯

    治邪正交爭,冷熱不調,作為腹痛,嘔吐。

    枳殼(去穣,麩炒)桔梗(去蘆)青皮(去穣)陳皮(去白。各五錢)木香(三錢)當歸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溫服。

    金鈴散

    治疝氣作痛時,先曲腰啼哭,眼中無淚,腳冷唇干,額上多汗?;蛲饽I釣上,陰囊金鈴子(一兩煨,去核)縮砂(七錢半,去殼)蓽澄茄木香(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一錢,大者二錢,鹽湯或好酒調服。

    紅丸子

    治同上。但小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七粒,金鈴子煎湯下。(方見大方科瘧類。)

    小檳榔丸

    治疝氣小腹痛引腰脊,攣曲身不能直。

    芫花(醋浸,炒)木香檳榔三棱(炒。各半兩)茯苓青皮(去白)全蝎肉桂附子上為末,將砂浸洗去土,頓在湯瓶上,候成膏子,和糖醋,打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

    又方,金鈴子丸

    治疝氣,小腹痛引腰,脊攣曲身不能直。

    木香檳榔三棱蓬術(炮)青皮(去白)陳皮川楝肉芫花(醋浸,炒。各半兩)辣上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三丸,空心午前各一服,姜湯下。

    五苓散

    治陰核氣結,腫大釣痛,多因啼怒不止,傷動陰氣,結聚不散得之?;蛱D啼泣過令兒生下小腸氣閉,加以風冷血水相聚,水氣上乘于肺,故先喘而后疝痛,外腎木硬,痛楚不可忍。惟利二便則安,以木通、蔥白、茴香、食鹽煎湯調下。得小便利為效。(大方科傷暑類。)

    當歸散

    治疝氣大腑秘,小腹陰囊牽引,撮聚痛甚。

    辣桂牽牛(炒取仁,各半兩)當歸北大黃桃仁(浸去皮,焙。各二錢半)全蝎(一錢上銼散。每一錢,入蜜煎,溫服,以利大便。利后以青皮、陳皮、茯苓、木香、縮砂、甘草

    鉤藤膏

    治盤腸內釣,腹中極痛,干啼。

    明乳香沒藥(同上別研)木香姜黃(各四錢半)木鱉子(十二個,去皮研爛)上以木鱉子搜和四味末為丸,櫻桃大。煎鉤藤湯化下,一歲可服半丸。次魏香散。

    魏香散

    用蓬莪術半兩,真阿魏一錢,先以溫水化開阿魏,浸莪術一日夜,焙干,為末。每字或半錢,煎蘇葉,米飲空心調下。

    蒲黃散

    治吐血、咯血。

    生蒲黃油發(fā)灰(等分)上研細。每服一錢,溫生地黃汁調下,米飲亦可。

    生地黃汁方

    治吐血、衄血。生地黃汁取一合,發(fā)灰半錢調,分作兩服,食后少頃灌下。

    鼻衄方

    生蘿卜汁,仰頭滴下鼻,仍飲其汁。

    五苓散、藿香散

    治伏暑感濕腫滿,用生姜皮、木瓜、車前草、山茵陳煎。(方見大方科傷

    分氣飲

    治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北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殼半夏曲真蘇子(炒)紫蘇甘草(各上銼散。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生姜二片,棗子一枚煎服。若臍心凸起,掌心平,缺盆平,大喘氣粗,不食,乃腎水盈溢上行,傍浸于肺,亦不治。

    五皮散、神助散

    相兼服。(方見大方科腫滿類。)

    奇方

    治熱毒游腫,破草鞋、人亂發(fā)燒灰,醋調,敷熱毒處。

    三黃散

    貼腫毒。

    上用大黃、黃柏、黃連各等分,為末。豬膽汁調,涂頭心及腳心。又方,硝石、白面等分

    單方

    治香港腳腫痛及蟲腫。

    上商陸不以多少,切碎酒煮熟,候酒溫,連商陸飲吃。腹肚蟲腫,同米煮粥吃。大人亦可服

    白術散、安神丸、小驚丸

    牡蠣、麻黃根煎湯下。(方并見前。)

    又方

    治心腋汗,大人小兒皆有之,大人乃心血溢盛,面常發(fā)赤者是也。小兒因驚得之。有常有盜汗不止,氣弱體羸,久醫(yī)不可,乃心血溢盛為汗,非虛也。宜用藥收斂心血。

    川當歸人參(各半兩)上銼散,用豬心一個,可切三片,藥亦分三服,每服水一碗,豬心一片煎服。

    黃建中湯

    治盜汗,入米糖煎服,效!

    牡蠣散

    治血虛自汗,或病后暴虛,津液不固自汗,夜臥愈甚,久不止則枯瘦,短氣煩倦。

    見大方科自汗類。)

    奇方

    治腳汗,白礬、干葛為散,煎水洗,效!

    又方

    治睡中汗出,酸棗仁、人參、茯苓為細末,米飲下半錢。

    天柱丸

    治風氣頸垂軟,頭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后。

    蛇含石(大一塊,七次,用醋淬七次)川郁金末(少許)上碾細,又入缽內研極細,和前藥末,入少麝香和勻,用雪白大米飯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用涼肝丸。(方見前。)

    五加皮散

    治頸軟。

    上用五加皮為末,酒調,涂敷頸骨上。

    健骨散

    治久患疳疾,體虛不食,及諸病后天柱骨倒,醫(yī)者不識,謂之五軟。白僵蠶為末,兒半錢,薄荷酒調下。后用生筋散貼。

    生筋散

    治如前。

    木鱉子(六個,去殼)蓖麻子(六十個,去殼)上研細,先抱起顱,摩頸上令熱,津唾調貼之,效!又方,用附子生用去皮臍,天南星切,

    菖蒲丸

    治受胎,其母卒有驚怖,邪氣乘心,舌本不通,四五歲長,猶不能言。

    人參石菖蒲麥門冬(去心)遠志(取肉,姜汁漬)川芎當歸(各二錢)滴乳香朱砂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粳米米飲下。

    明礬散

    治腎經有熱,上沖于耳,遂使津液壅滯,為稠膿,為清汁,耳內痛。亦有沐浴水入濕氣停滯為膿,但不疼。二證久不瘥。變成聾耳。

    明礬()龍骨(研。各三錢)黃丹(,二錢)石脂(一錢)麝(少許)上為末,先以綿杖取去水,次以鵝毛管吹藥入耳。本方加海螵蛸末亦好。

    月蝕耳瘡方

    胡粉和東方壁土,為末敷。

    又方

    蛤蟆燒灰存性,搗為末,和豬膏敷。

    敷藥

    治重舌,仍心脾俱有熱也。心候于舌,所主者血,脾之脈絡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熱,血氣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形如舌而短小是也。有著頰里及上者曰重,有著齒斷曰重斷,皆當刺去其血也。用真蒲黃敷之,或發(fā)灰敷之,或馬牙硝敷之,或竹瀝浸黃柏點焰硝亦好。(余并見大方科。)

    紫雪

    治木舌。舌乃心之候,脾之脈絡于舌,臟腑壅滯,心脾積熱,熱氣上沖,故令舌腫,漸漸脹大,塞滿口中,是為木舌。若不急療,必至害人。每用一字研細,竹瀝調下。(方見《和劑局方》。)

    又方

    黃蜀葵花研細,黃丹半之,同研,點七次。

    又方

    川樸硝二分,紫雪一分,白鹽半分同研。每半錢,竹瀝、井水調敷。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