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有五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名憂膈;中脘實滿,噎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名曰怒膈;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fā)熱,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下若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名曰恐膈。此皆五情失度,動氣傷神,致陰陽不和,結于胸膈之間,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治之,五病同法。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經》的精要,設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有五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名憂膈;中脘實滿,噎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名曰怒膈;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fā)熱,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下若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名曰恐膈。此皆五情失度,動氣傷神,致陰陽不和,結于胸膈之間,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治之,五病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