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地膚子(圖缺),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guān)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采實,陰干用。神仙七精散云∶地膚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獨掃也,一名鴨舌草。陶隱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蘇恭云∶苗極弱,不能勝舉。二說不同。而今醫(y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密州所上者,其說益明。云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至八月而秸稈成,可采,正與此地獨掃相類。若然,恐西北所出者短弱,故蘇注云爾。其葉味苦,寒,無毒。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三月、四月、五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