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脊柱區(qū)的神經支配來自31對脊神經的后支。各脊神經后支均較前支細小,出椎間孔后,在相鄰橫突之間再分為內、外側支,支配該區(qū)的皮膚和肌肉。多數脊神經后支在分布上呈較明顯的節(jié)段性。需要一提的是:
第1頸神經的后支又稱為枕下神經suboccipitalnerve,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頭半棘肌。
第2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又稱為枕大神經greateroccipital nerve,較精,行程中跨越枕下三角,在枕外隆凸稍外側穿過斜方肌起點和深筋膜,與枕動脈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膚。
第1-3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除支配豎脊肌外,其皮支在豎脊肌外緣穿背闊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達臀上部皮下,又稱為臀上皮神經。
上四對骶神經后支出骶后孔,第5骶神經神經后支出骶管裂孔。其中上三對骶神經外側支構成臀中皮神經,分布于臀中部皮膚。
各脊神經后支的行程與椎間關節(jié)關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纖維或腱纖維之間。臨床上常見因橫突突或關節(jié)突肥大,背部深肌勞損、撕裂、肌纖維、腱纖維或韌帶的腫脹出血等原因使后支受壓,張力增加,導致腰背痛。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脊柱區(qū)的神經支配來自31對脊神經的后支。各脊神經后支均較前支細小,出椎間孔后,在相鄰橫突之間再分為內、外側支,支配該區(qū)的皮膚和肌肉。多數脊神經后支在分布上呈較明顯的節(jié)段性。需要一提的是:
第1頸神經的后支又稱為枕下神經suboccipitalnerve,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頭半棘肌。
第2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又稱為枕大神經greateroccipital nerve,較精,行程中跨越枕下三角,在枕外隆凸稍外側穿過斜方肌起點和深筋膜,與枕動脈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膚。
第1-3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除支配豎脊肌外,其皮支在豎脊肌外緣穿背闊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達臀上部皮下,又稱為臀上皮神經。
上四對骶神經后支出骶后孔,第5骶神經神經后支出骶管裂孔。其中上三對骶神經外側支構成臀中皮神經,分布于臀中部皮膚。
各脊神經后支的行程與椎間關節(jié)關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纖維或腱纖維之間。臨床上常見因橫突突或關節(jié)突肥大,背部深肌勞損、撕裂、肌纖維、腱纖維或韌帶的腫脹出血等原因使后支受壓,張力增加,導致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