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體解剖學(xué)》 2.肛門外括約肌sphincterani externus

    (圖9-21)

    為環(huán)繞肛管的橫紋肌,具有括約肛門的作用??煞譃槠は虏俊\部和深部。

    (一)皮下部位于肛門周圍皮下,為環(huán)形肌束,圍繞肛管的下部。前方附著于會陰中心腱,后方附于肛尾韌帶。肛尾韌帶為位于尾骨尖和肛門之間的結(jié)締組織束。皮下部括約肌作用不大,損傷后,不致引起大便失禁。

    會陰的分界

    圖9-20會陰的分界

    (二)淺部位于下部的深面,深部的外方,起于尾骨及肛尾韌帶,向前止于會陰中心腱。

    (三)深部位于淺部的深面,為環(huán)繞肛門括約肌的環(huán)形肌束。

    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和深部、直腸下份的縱行肌和環(huán)形肌增厚形成為肛門內(nèi)括約肌以及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纖維一起,共同形成一肌性環(huán),圍繞肛管和直腸的交界部,稱為肛直腸環(huán),具有括約肛門、控制排便等重要作用,若術(shù)中不慎損傷,可導(dǎo)致大便失禁。

    肛門內(nèi)、外活約肌及肛直腸環(huán)

    圖9-21肛門內(nèi)、外活約肌及肛直腸環(huán)

    盆腔后部冠狀斷面和模式圖

    圖9-22盆腔后部冠狀斷面和模式圖

    肛門外括約肌由肛神經(jīng)支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