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體解剖學》 二、盆腹膜腔

    盆腹膜腔(圖9-5)是腹膜腔向盆內延伸的部分。腹膜自腹前壁向下在骨盆入口處轉向后,在男性覆蓋膀胱上壁、側壁和膀胱底的上部以及輸精管壺腹和精囊腺后上部,繼而反折向后上至直腸,其間形成直腸膀胱陷凹rectovesicalpouch 。在女性腹膜覆蓋膀胱上壁、側壁和底的上部,然后反折到子宮體前面,并覆蓋子宮底、體面的后面,直達陰道后壁上部,繼而反折到直腸,在子宮的前、后分別形成膀胱子宮陷凹vesicouterinepouch和直腸子宮陷凹rectouterinepouch。覆蓋子宮前、后壁的腹膜在子宮兩側會合形成雙層腹膜結構,附著于骨盆側壁,叫做子宮闊韌帶。直腸中段僅前面有腹膜復蓋,而直腸上段的前面與側面均有腹膜復蓋。

    男女骨盆矢狀切面(示腹膜與臟器關系)

    圖9-5男女骨盆矢狀切面(示腹膜與臟器關系)

    男性的直腸膀胱凹的凹底距離肛門約7.5厘米。女性的直腸子宮陷凹較膀胱子宮陷凹深,側壁由直腸子宮襞圍成,陷凹底四散離肛門約5.5厘米。在直立、坐或半臥時,男性的直腸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腸子宮陷凹為腹膜腔的最低位,腹膜腔的液體易在這里積存。一般認為此部腹膜面積小,吸收性能差,臨床上引流該處的積液較為方便(男性可經(jīng)直腸前壁穿刺,女性可經(jīng)陰道后穹穿刺),故腹膜腔有炎癥或炎癥性腹膜腔手術后,病人常采用半臥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