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顱骨的骨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顱底部分為軟骨化骨,即先由間充質(zhì)形成軟骨,再進一步骨化;顱頂部分則為膜化骨,由間充質(zhì)形成纖維膜,再骨化成扁骨。在新生兒(圖3-65),顱底各骨間存在較多的軟骨連結(jié),顱頂各骨間則有較寬的膜性連結(jié),在頂骨和額骨之間,留有明顯的前囟,至兩歲前才閉合成縫,在頂骨和枕骨之間有后囟,此外還有蝶骨大翼尖端處的蝶囟,頂骨后下角處的乳突囟,它們都在生后不久閉合。顱骨在生后仍不斷生長,這是由于顱骨周圍的骨膜下造骨和破骨過程不斷進行直至成年,其結(jié)果逐漸增加了顱的容積。以后顱骨仍有變化,至老年骨質(zhì)被吸收而變薄,牙槽可以因牙齒脫落而被吸收。
圖3-65 新生兒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