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氣功外氣療法》 脈管炎

    【病因】本病中醫(yī)稱“脫疽”。多由久受寒濕,寒凝絡痹,血行不暢,陽氣不能下達?;蜻^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火毒內生,或水虧不能制火,均可導致火毒蘊結,經脈阻塞,氣血凝滯而發(fā)。

    【癥狀】輕者肢端發(fā)涼、發(fā)麻、顏色改變、間歇性跛行等;重者出現肌肉痿縮,肢端壞死,慢性潰瘍等,常致局部劇痛,夜間較重,患者抱膝而坐,甚至徹夜不眠。患肢動脈博動減弱或消失。平掌測試檢查:患肢多有密集、寒涼、阻滯的氣感。

    【治療】

    (一)發(fā)功:

    1.先、揉、摩患肢,由輕而重。按揉極泉、小海、少海、氣沖、陽陵泉、委中。

    2.以平掌式,用推拉顫引手法向患肢發(fā)氣。上肢患者,發(fā)氣于極泉,并順手三陰經向肢端導引氣脈;下肢患者,發(fā)氣于丹田、氣沖,并順足陽明胃經向下肢導引氣脈。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曲池、合谷、髀關、陽陵泉、環(huán)跳、委中、承山、昆侖等穴。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拉引手法發(fā)氣,向下肢或上肢末端導氣。

    (三)輔助練功:

    1.先練導氣自轉功(見痢疾),當意到氣轉時,以意念引丹田之氣旋轉下行,疏通患肢經絡之氣。

    2.選練上肢通經功,下肢通經功(見痿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