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皮膚性病學(xué)》 第二節(jié) 皰疹樣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 (Duhring)

    本病皮疹具有多形性、伴有劇癢的一種慢性良性皮膚病。

    【病因】

    病因不明,下列因素可能和發(fā)病有關(guān).

    1.自身免疫病:用直接免疫熒光檢查,本病皮損的表皮和真皮交界處有IgA免疫復(fù)合體和補體呈顆狀粒沉著。在真皮淺層的膠原纖維和血管壁也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著。

    2.腸道癥狀:病變主要發(fā)生在空腸粘膜,腸絨毛萎縮變平,腸功能異常。食用含有谷膠(gluten)食物癥狀則多加重。谷膠亦稱谷蛋白俗稱面筋,小麥、大麥中含有較多。在治療本病時,如服用無谷膠食物可使少數(shù)病例皮損完全消失。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多發(fā)于成年人,在兒童亦可發(fā)生。一種慢性、多形性、劇烈瘙癢性皰疹病。皮疹呈多形性、紅斑、丘皰疹、風團、皰疹、血皰、呈環(huán)形分布。相互融合形成匍行性或地圖形。皮疹以緊張之皰疹為主,不容易破裂。Nikolsky氏征陰性。搔破后形成糜爛、結(jié)痂。治療后留有色素沉著。不侵犯粘膜。

    【診斷】

    1.多形性皮疹,環(huán)形分布,劇烈瘙癢,不侵犯粘膜。

    2.Nikolsky氏征陰性。

    3.對碘過敏(10-50%碘化鉀軟膏斑貼試驗出現(xiàn)紅斑或小水皰)。

    4.血中嗜酸細胞增高,皰液細胞涂片有較多的嗜酸性白細胞。

    5.免疫熒光檢查:直接法檢查真皮乳頭部有IgA顆粒狀沉著。表皮基底膜部Iga 、C3線狀沉著。

    6.HLA B8發(fā)生率約80%,而DW3近90%。

    7.合并谷膠(gluten)過敏性腸炎。

    8.病理:早期真皮乳頭頂部毛細血管周圍有較多嗜中性及嗜酸性白細胞浸潤,形成小膿腫或形成多房性水皰。隨著滲出加重融合成表皮下大皰,內(nèi)容物為嗜酸性白細胞,真皮有炎性細胞浸潤。

    【治療】

    1.注意飲食:給予低鹽,避免吃含有碘劑的飲食。同時注意給予無谷膠的飲食。

    2.氨苯砜(diamino diphenylsulfone):D.D.S是治療本病首選藥物,50-100mg每日三次。維持量25-50mg每日三次。

    3.磺胺吡啶(Snlfapyridine):對本病有效,但本藥趨于淘汰,市售很少,故目前多用長效磺胺為SMZco 代替。

    4.皮質(zhì)激素:多輔以氨苯砜治療,一般常用強的松40mg/日。

    5.中西醫(yī)治劑:清熱除濕,疏風止癢,方用防風10克、生苡米15克、生枳殼10克,生白術(shù)10克,生黃柏10克,車前子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發(fā)燒加生石膏,脾虛明顯者加山藥。

    6.局部治療:見天皰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