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乳石發(fā)吐血或衄血者。以石氣壅遏于心肺生熱故也。心主血。血得熱則涌溢。復(fù)因胃氣之逆鼻衄也。
則拔經(jīng)絡(luò)
方
麥門冬飲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壅熱至甚。心悶吐血。
麥門冬薺玄參茅根青竹茹(各一兩)生地黃(二兩)甘草(生用)生姜(各半兩)行五里。
刺薊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頭痛吐血衄血。四肢煩疼。
刺薊青竹茹生麥門冬(去心各一兩)茜根(銼)當(dāng)歸(各半兩)雞蘇生地黃(各二兩)候溫服。
地黃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熱盛吐血。
生地黃(二兩)苦竹茹刺薊(各一兩)黃芩川升麻黃連(去須各三分)梔子仁(半兩)服。
如人行
吹鼻散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心肺熱甚。鼻中衄血不止。
胡粉(研)干姜(為末)發(fā)灰(研)鐺墨(研)伏龍肝(為末各半兩)上同研。以一字許吹
治乳石發(fā)動。心神煩躁。吐血或衄血不止。
(出圣惠方)藍汁(一合)藕節(jié)汁(二合)蜜(三合)生姜汁(半合)生地黃(三合)刺薊汁(二合)上
麥門冬湯
(出圣濟總錄)
治乳石發(fā)動。心悶吐血。
生地黃(二兩)甘草(炙一兩)薺茅根(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干姜(炮各一兩)
連翹飲
(出圣濟總錄)
治因餌乳石發(fā)。心肺中熱。鼻中衄血。
連翹莖葉蒼耳莖葉雞蘇莖葉(各一兩俱用新者)生地黃(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一兩)
小薊湯
(出圣濟總錄)
治乳石發(fā)動。鼻衄。頭痛壯熱。遍身疼痛煩悶。
小薊(銼)麥門冬(去心焙)生地黃(切各一兩)青竹茹(新竹取一兩半)雞蘇(銼一兩)日三。
麥門冬飲
(出圣濟總錄)
治乳石發(fā)。卒吐血一二升。口鼻具出者。
生麥門冬(去心絞汁一盞)生地黃小薊(各切碎絞汁各一盞)伏龍肝末(二兩)上以前三日午
生地黃湯
(出圣濟總錄)
治乳石發(fā)。熱盛吐血衄血。
生地黃(切五兩)梔子仁(二十枚)小薊根(切三兩)黃芩(去黑心一兩)上銼如麻豆大。
生地黃飲
(出圣濟總錄)
治乳石發(fā)衄血。
生地黃(切絞汁三合)小薊根(切絞汁三合)上合和。令勻。分溫作三服。早晨日晚各一。
治乳石發(fā)動。壅熱心悶吐血。
(出肘后方)用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生地黃絞取汁。每服三合。宜頻服即止。
又方
(出圣惠方)用生藕搗絞取汁。每服三合。入蜜攪勻服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伏龍肝。以水?dāng)嚾∏?。每服一小盞。三服即止。
又方
(出圣惠方)用蒲黃一兩。水一中盞。調(diào)攪分為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