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解酒毒

    作者: 朱梓

    (附論)夫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性剽悍急疾。后食而入。先食而出。能通關節(jié)而走膚腠。上古作湯腑臟熱有酒客酒疸住時隔。

    雞蘇服殼、白芍藥解之。柴胡黃芩退熱。枳殼寬中。芍藥調營止汗?;羧蝗?。然則酒客抱病。其可妄以溫藥。嘗試一中乎。

    凡飲酒過多。酒毒漬于腸胃。流溢經絡。使血脈充滿。令人煩亂嘔夫大醉大吐。故酒與痰相搏。不能消散。故令腹?jié)M不消也。夫酒性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毒熱之氣。滲溢經絡。漬臟腑而生諸病也。或煩躁壯熱而似傷寒?;驗缾汉?。有同溫瘧。或吐利不安?;驀I逆煩悶。隨臟氣虛實而生病焉。病癥非一。故云諸病也。

    沉檀聚香餅子

    (出德生堂)

    專治消化宿酒。辟口氣。助脾胃。和飲食。

    香附子(五兩)丁香(二兩)檀香(四兩)三棱(二兩)白茯苓(二兩)甘松(二兩)沉香花(三兩)干葛面。與藥末

    葛花丸治醒酒、解毒、消痰。

    葛花(半兩)砂仁(半兩)木香(一兩)沉香(一分)豆蔻(一分)蓽澄茄(一分)陳皮(用)山為末。

    葛花解醒湯

    (出濟生拔粹)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否塞。手

    足戰(zhàn)搖。

    白豆蔻仁(半兩)縮砂仁(半兩)葛花(半兩)木香(半錢)白術(二錢)橘皮(去白一錢(去皮一錢半)微汗。

    酒損

    沉檀快膈丸

    (出德生堂)

    專治酒食所傷。胸膈痞悶。氣逆吐痰??谕滤崴?。

    香附子(一斤)丁皮(半斤)甘草(一斤)桂枝甘松莪術益智仁檀香丁香(各四杵碎。取仁作下無

    六和湯治飲酒煩渴。

    人參赤茯苓濃樸白扁豆木瓜半夏白術藿香砂仁杏仁甘草香薷(等分

    百杯丸

    (出濟生拔萃)

    專治酒停腹中。膈氣痞滿。面色黃黑。將成癖病。飲食

    不進。日漸羸橘皮(去白三兩)木香廣術(炮三錢)干姜(三兩)白丁香(五十個)甘草(炙二錢)茴鹽二兩淹一

    橙香餅

    (出御藥院方)

    專治溫脾益胃。降氣寬中。生津液。止煩渴。消痰。

    及治中酒不散。

    橙皮白豆蔻(各一兩)木香橘紅白檀甘松(各半兩)蓽澄茄沉香(各三錢)龍腦用白湯下

    人參湯

    (出三因方)

    專治飲酒過多。大熱煩躁。言語錯謬。及治房勞。

    人參(二兩)芍藥蔞實枳實(去瓤麩炒)茯神(去木)生地黃(洗)甘草(炙)葛根時候。

    百杯丸

    (出御藥院方)

    專治酒不散。胸膈滯悶。嘔吐酸水。心腹疼痛。并服之

    。

    沉香(細切)紅豆甘葛陳皮(去白)甘草(炙各半兩)丁香(六錢)砂仁(一兩半)白丸細嚼

    木香分氣丸

    (出德生堂)

    治酒食后。胸滿氣痞。宜常服之。本方得效。

    香附子(一斤)三棱廣術(四兩)丁皮(四兩)甘松(凈四兩)檀香(四兩)甘草(一斤)水為丸。如雞

    豆蔻丸

    (出圣惠方)

    專治飲酒太過。心悶腹?jié)M。吐逆喘急。

    草豆蔻(去皮二分)丁香小豆人參木香高良姜檳榔陳皮(泡去白焙各半兩)上

    訶黎勒散

    (出圣惠方)

    專治飲酒后痰滯。心膈不利。腹脅脹滿。

    訶黎勒皮(一兩)草豆蔻(去皮半兩)人參(半兩)桔梗(半兩)干木瓜(半兩)桂心(半生姜半分

    高良姜散

    (出圣惠方)

    專治飲酒后脾虛。心胸腹脹滿。不能消化。頭疼心悶。

    高良姜(三兩銼)人參(一兩去蘆)草豆蔻(三分去皮)白術(半兩)沉香(三分)干紫蘇去滓。

    五豆湯

    (出德生堂)

    專能解酒毒。止煩渴。能發(fā)小兒豆瘡不出。并解發(fā)渴之證

    。后成瘡痍者黑豆黃豆綠豆青豆赤小豆(各五升)干葛(一斤)甘草(一斤)貫眾(俱不銼)上重留心熬之。此藥水浸服之。

    人參飲

    (出千金方)

    專治飲酒。房勞虛受熱。積日不食。四月中熱飲酒不已。

    酒入百脈。心人參芍藥栝蔞根枳實知母(各二兩)甘草(一兩)生地黃(八兩)酸棗仁(半斤)茯苓。

    益智子散

    (出圣惠方)

    專治飲酒過多。肚腹脹滿。不消。心下痞急妨悶。

    益智子(去皮三分)砂仁(去沙三分)茅根(二分)草豆蔻(去皮二分)丁香(半兩)干木分。

    煎六

    谷神丸治酒食后、胸膈痞悶。

    木香(半兩)砂仁(二兩)檀香(一兩)甘松(一兩)白豆蔻(二兩)姜黃(片子者半兩)

    全真丸治男婦酒食過傷。胸膈痞悶。

    黑牽牛頭末(三兩)大黃(半兩)南木香(半兩)陳皮(半兩)甘草(半兩)皂角(一兩凈后溫

    解酒藥

    葛根薄荷砂仁甘草(各半兩)盆硝(二錢半)上咀。如麻子大。每用少許細嚼。

    解酒立效。

    草豆蔻散

    (出圣惠方)

    專治飲酒過度。嘔逆不止。心腹脹滿。

    草豆蔻(十枚去蘆)高良姜(三分銼)人參(七兩半)白茯苓(二兩)青皮(三分湯浸去白之。

    葛根散解酒毒。

    甘草干葛花葛根砂仁貫眾(各等分)上為粗末。水煎三五錢。去滓服。

    橘皮湯治飲酒過度。酒毒積在腸胃?;驀I吐、不食湯水。服此。

    陳皮(去白湯浸炒)葛根(銼)甘草(炙銼)石膏(打碎各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以

    解酒毒治飲酒太過。

    百藥煎干葛枸杞子烏梅(等分為末)上為細末。小粉糊為丸。如桐子大。溫白湯下二

    石膏湯治飲酒過多。大醉不醒。

    石膏(五錢)葛根(銼)生姜(細切各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二盞。煎至一

    百杯散治停酒、胸膈痞悶。飲食不快。但是一切酒病。并宜服之。

    甘遂橘皮(去白)葛花(一兩凈)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溫酒臥調服。至夜利下。酒病

    治酒病方

    蔥白豉(各一升)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

    麻仁丸治連日飲酒。咽喉爛。舌生瘡。

    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肘后方作黃柏)上為末。蜜和丸含之。一方、用黃柏二兩。

    五靈脂丸

    五靈脂(一兩為末)麝香(少許研)上研勻。飯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不拘時。

    治因為酒毒所傷。斷酒方。

    酒(五升)朱砂(半兩細研)上都盛于瓶中。密封瓶口。安在豬圈內。任豬搖動。

    經七日取之。飲盡為度。

    治飲酒過度。欲至穿腸。

    取驢蹄硬處削下。以水煮濃汁、冷凍飲料之。襄州散將樂小蠻得此。

    治飲酒中毒、不醒方。

    用大豆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每服一盞。不拘時候溫服之。立吐、即愈。

    治飲酒醉。不得安臥。必須使人搖動。不爾恐酒毒腐腸傷胃。宜急治之。以生茆根

    。搗絞取

    柑皮煎散治酒毒、昏悶煩渴。或醉不醒。

    用柑子皮二兩。洗焙干。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三五沸溫服?;蛉臌}少許。

    治飲酒中毒方

    用干桑椹二合。以酒一升。浸一時久。取酒漸飲之即解。

    治酒醉醒方

    用菘菜子。不拘多少。每研半合。以井花水一盞調服。

    葛花散治飲酒中毒。

    用葛花一兩。搗為末。沸湯點一大錢。不拘時候。亦可煎服。

    葛根湯治飲酒過。不醒。

    用葛根細銼二兩。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一方葛根汁一斗

    治飲酒后襲人方

    用干蔓荊根。不拘多少。蒸三次。切、焙干為散。每服二錢。以飲酒后。用新水調下。

    一方

    治飲酒頭痛方

    用竹茹五兩。以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令冷。納破雞子清五枚。攪勻。更煮二沸。飲二升

    治飲酒腹?jié)M不消方。

    (方見解酒毒)

    治酒毒下血方

    用百藥煎二兩。一兩燒存性。一兩炒香。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陳米飲調下。

    解酒毒、開胃口方。

    取菰根雜鯽魚為羹。服之。

    治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

    取赤小豆花煮服之。又下水氣。亦治飲酒不醒。

    治飲酒大醉、恐爛腸方。

    (出千金方)作湯著大器中漬之。復易之。酒自消。夏月用之。佳。

    治飲酒大醉。中毒方。

    (出圣惠方)用枳子樹枝二兩銼。每服一兩。以水一大盞。煎五分。去滓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搗生葛根汁及葛藤。和絞汁飲之。干葛干蒲亦佳。

    又方

    上用白粳米一升。水五升。煮使極爛。濾去滓。放冷凍飲料之。

    治飲酒積熱。遂發(fā)黃方。

    (出肘后方)取雞子七枚??嗑茲n之器中、密封。納井底一宿。當軟取吞二三枚。漸至盡、驗。

    栝蔞湯治飲酒發(fā)渴。又欲飲酒。

    栝蔞根(三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葛根(二兩)桑根白皮(三兩細切)上粗搗篩。每服

    治飲酒連日醉。不醒。

    (出圣惠方)用蕪青菜并小米。熟煮去滓、冷。納雞子三枚。調勻飲之。二三升。無雞子則單飲。

    又方

    (出圣惠方)取水中螄螺及螺蚌等。著蔥椒姜豉。煮如常法。飲數(shù)升即解。又煮蔥豉取二升。飲之瘥。

    加味敗毒散

    (出海上方)

    專治酒過度。面黑肚飽。

    人參敗毒散(一貼)斑蝥(一個)枇杷葉(十片)上后二味同炒黃色。去斑蝥。

    將枇杷葉入

    蘆根湯若已服安和藥。仍不退者。及小觸動。服蔥豉等湯不解者??煞?/p>

    蘆根地榆五加皮(各一握)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二升。服之即解。

    專治吐酒

    (出傳信適用方)用桑樹上木耳。以新瓦焙干為末。糯米飲調服之。

    枳術黃連丸治酒太過。眼熱、口瘡。去痰。

    枳實半夏白術白茯苓黃皮黃連南星陳皮青皮黃芩(用半)大黃(用半)

    解酒毒目黃者

    (出本草)以蛤蜊煮食之。

    解酒渴

    上用上好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作齏菹亦得。

    欲使難醉、醉則不損人方

    用葛花并小豆花。末了為散服。二三服即不醉。又用葛根飲、枇杷葉飲。并以雞子煮干蒲

    栝蔞粉

    (出本草)

    專解酒毒。

    栝蔞根(不拘多少水浸三日淘洗)上細切研。水濾取汁。作粉。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草節(jié)散

    (出本草)赤馬糞中草節(jié)(不拘多少略洗曬干)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薺汁丸

    (出本草)

    專治酒食所傷、并嗽。

    杏仁(七個)巴豆(一枚去皮殼)朱砂(少許飛凈)上件一處研成膏。丸如黃米大。每服三

    治酒毒口中如膠而臭

    (出本草)

    食柑子而瘥、即柚也??卩唠u舌香。即丁子香

    、以沉香可代知母地骨皮桑白皮山梔子麥門冬甘草(各等分)上藥煎湯入鹽口含?;蛟缙鸺尘?/p>

    酒毒肺熱咳紅四黃丸

    (出本草)宣連大黃山梔子黃芩上件略為末。蜜丸冷含。

    麝香丸

    (出本草)

    治飲酒稍多。及傷瓜果。虛熱在脾。飲水無度。狀似消渴。

    大抵消中之疾

    衰者。非消渴也。

    麝香當門子不拘多少上件研細。以好酒濡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十丸。煎枳子湯前

    大酒不可安臥

    (出本草)常令搖動轉側。又當風席地。及水洗飲水。最忌交接房事。

    天南星丸

    (出本草)

    能去痰。治酒積?;贫尽?/p>

    南星(一斤端正者)上于平地上。掘一窟。闊五寸。深一尺五寸。仍略搗窟中。次用剛灰于元土辰砂

    治噦氣嘔逆

    (出本草)用糟筍中酒。以小兒乳。和少牛乳飲之。亦可單服少許。

    解酒毒

    (出本草)取鹽面子、干搗為末食之。

    消酒毒

    (出本草)取葛根蒸食之。其粉甚妙。一方、搗汁飲三升、即醒。

    治嗜酒不已

    (出本草)以山蛩蟲一節(jié)。燒為灰。水下、服之訖。便不喜聞酒。過一節(jié)、則毒人至死。

    解酒毒目黃

    (出本草)以蜆肉浸取汁服。一方、煮食之。(蜆子肉湖邊溪澗皆有之)

    治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出本草)(方見四黃丸)

    治斷酒方

    (出千金方)柳花臘月鼠頭灰上等分為末。黃昏時酒服一杯。一方、水調三錢。

    治嗜酒方

    以杉菌耳子七枚。燒作灰。投酒中飲之。勿令人知。知則不效。

    治酒苦唾

    用葳蕤葉為散、服之愈。昔晉嵇紹有胸中寒痰。每酒后唾。服之得愈。

    飲酒不醉方治飲酒不醉。

    白扁豆(二十五粒)干葛益智縮砂仁(各等分)上為末。酒水各一碗。熬成膏。

    蒸餅為

    益脾丸

    (出御藥院方)

    專治飲酒不醉。又益脾胃。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半兩)木香(一分)上為細末。白蜜為丸。如桐子大

    治飲酒令人不醉方

    (出千金方)柏子仁麻子仁(各二兩)上飲前為一服。進酒三倍。

    又方

    (出千金方)葛花小豆花(各等分)上為末、服三方寸匕。臨飲時、仍進葛根汁。及枇杷葉飲。

    并能倍

    又方

    (出千金方)取九月九日菊花為末。臨飲服方寸匕。亦治酒醉不醒。

    又方

    (出千金方)六月六日。取小豆花葉。陰干百日為末。服之。

    又方

    (出千金方)五月五日。取井中倒生草枝。陰干為末。酒服之二錢。

    治飲酒令無酒氣方

    (出千金方)上用干蔓荊根三七枚。三遍蒸為末二錢許。酒后水服之、神驗。

    遇仙方

    詩曰。丁香沉檀麝一錢。更兼香附半錢先。飲時少許投壺內。席上春風正遇仙。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