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痢兼腫

    作者: 朱梓

    (附論)夫下痢身體浮腫者。久痢所致也。痢久。則胃氣弱而腸虛。胃者。土也。所以化水谷而充肌肉。若胃土氣衰。不能勝濕。則水氣妄行。流溢皮膚。故痢而兼腫也。得小便利者即愈。

    澤漆湯治夏月暴冷。忽壯熱泄痢引飲。變通身浮腫。脈沉細(xì)小。

    澤漆(一兩半)吳茱萸赤茯苓白術(shù)桔梗當(dāng)歸犀角青木香芍藥海藻大黃(

    防己湯治痢后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坐臥不安。小便不利。

    防己豬苓桑根白皮赤茯苓(各三分)海蛤青橘皮檳榔紫蘇木通(各一兩)木香白術(shù)(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以水一盞。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

    溫服。不拘時(shí)。

    木香湯治下痢后虛損。臍下痛。四肢浮腫。

    木香五加皮桑根白皮檳榔桃仁(三分)郁李仁(各一兩)松節(jié)(二兩)薏苡仁陳橘仁(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煎六分。去滓。

    不拘時(shí)。稍熱服。

    澤漆湯治痢后腫滿(mǎn)。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五兩)桑根白皮郁李仁(三兩)杏仁人參(各一兩半)陳橘皮白術(shù)(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二盞。入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候半時(shí)辰許再服。取下黃水?dāng)?shù)升?;蛐”憷麨槎?。

    茯苓湯治痢后遍身浮腫。

    赤茯苓白術(shù)(各一兩)防己黃芩射干澤瀉桑白皮(各三兩)澤漆葉(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內(nèi)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

    神曲散治痢后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

    神曲(一升)干姜細(xì)辛椒目附子桂心(各一兩)上治下篩。酒服方寸匕。

    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服。兼治產(chǎn)后虛滿(mǎn)者。大效。

    桑白皮湯治下痢后脾胃虛弱。不能制服水氣。以致身腫脹滿(mǎn)。

    桑白皮赤茯苓郁李仁陳橘皮(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

    入赤小豆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服。

    消痞丸治痢后。肚腹?jié)M悶。

    蒼術(shù)(四兩)陳皮(一兩)青皮(一兩)木香(二錢(qián))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治痢后手腳皆腫。不能行步。

    川烏赤芍藥蒼術(shù)土朱上等分為末。丸如梧桐子大。以木瓜湯下。食前服。

    香菽散治下痢體腫。

    上大豆炒熟。去黑皮。用一合。搗羅為散。用粥清調(diào)一錢(qián)。日三。

    治痢后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诟?。

    用冬瓜一枚。以黃土泥濃裹五寸。煨令爛熟。絞汁服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shū)總目錄

    《素問(wèn)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shuō)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shū)總目錄

    《素問(wèn)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shuō)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jì)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mén),每門(mén)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shí)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shū)。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