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滯下膿血

    作者: 朱梓

    夫膿血痢者。(附論)為春時(shí)陽(yáng)氣在表。人運(yùn)動(dòng)勞役。腠理則開(kāi)。血?dú)馓撜?。則傷于風(fēng)。

    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yùn)結(jié)。

    血化為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多膿血痢者。由腸胃虛也。秋冬診其脾脈微澀。

    為因潰多下膿血。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脈微小者生。實(shí)急者死。脈沉細(xì)虛遲者生。數(shù)疾大而熱者死。大人小兒泄痢無(wú)已。其后變作白膿。點(diǎn)滴而下。或于糞尾見(jiàn)之。為之溫脾不愈。法當(dāng)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要之始作白痢。其氣腥臭。已經(jīng)輕下。

    而且淹延日久。無(wú)所謂痢也。今之白痢全無(wú)腥臭。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jiàn)腎虛。合用破故紙、當(dāng)歸、木香、干姜、官桂主之。嗣是少與震靈丹。玉華白丹為佐。又有婦人一證。似痢非痢。泄下白膿。心腹暴痛。吼不忍聞。此當(dāng)為之通血。投通血之劑。卻以養(yǎng)正丹輔之。

    赤石脂湯治膿血痢。后重里急。日夜頻并。

    赤石脂白芷天雄龍骨(各一兩半)當(dāng)歸(一兩半)肉豆蔻黃連地榆濃樸白術(shù)桂訶黎勒木香(各一兩)黃芩(半兩)吳茱萸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招氖城?。

    茯苓湯治津液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shù)十行。羸瘦垂死。老少并宜服之。

    茯苓黃柏黃連龍骨人參干姜黃芩桂心芍藥當(dāng)歸梔子仁甘草(各一兩半)赤石脂(一兩)大棗(十二枚)上羅勻。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至三劑自愈。此方亦主風(fēng)虛冷痢。

    香連丸治臟氣大便泄。下痢膿血。臍腹痛。虛氣痞滿。腸鳴里急。

    黃連(三兩)地榆赤石脂(各二兩)龍骨阿膠木香赤芍藥艾葉黃芩(各一兩)無(wú)食子(三分)肉豆蔻(一兩半)上搗羅為末。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shí)候。

    黃連丸治下痢膿血。羸弱。

    黃連龍骨苦參濃樸(各一兩)熟艾白礬甘草神曲(各半兩)赤石脂干姜(各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人參丸治冷熱不調(diào)。痢膿水。

    人參干姜枳實(shí)(各四分)龍骨赤石脂黃連苦參(各六分)濃樸黃芩(五分)上

    黃連散

    (出圣惠方)

    治膿血痢。腹內(nèi)痛。行數(shù)不恒。飲食不下。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炙)艾葉(一兩)附子(一兩)甘草(一兩)烏梅肉(一兩)干姜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當(dāng)歸散

    (出圣惠方)

    治膿血痢腹痛。心煩口干。不欲飲食。

    當(dāng)歸(一兩)地榆(一兩)甘草(半兩)赤石脂(二兩)烏梅肉(一兩)梔子仁(半兩)白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赤石脂湯療下焦熱?;蛄∠履撗獰┩?。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梔子(十四枚)白術(shù)(三兩)蜀椒(三兩)升麻(三兩)干姜(二兩)粟米(一升)上切。以水二升。煮米熟。去渣。取一升。下諸藥。煮取五合服之。忌桃、李、雀肉。

    豆蔻八味散治腸癖痢?;蛳』虺?。便但以膿。每便極滑。痢有常期。

    豆蔻子丁香(各三兩)細(xì)辛附子干姜(各四兩)人參黃(各五兩)赤石脂(六兩)上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忌生蔥、豬肉、冷水。

    白礬散治下痢膿血。心腹痛不止。

    白礬(一兩)黃丹(一兩半)胡粉(二兩)龍骨(一兩半)當(dāng)歸(一兩)黃連(二分)甘草錢。

    去腸中膿水方

    用白犬膽和通草、桂為丸服。令隱青犬形尤妙。

    柿皮散治膿血不止。上充下脫。

    用柿木皮。大柿亦可用。曝干更焙。羅為末。米飲調(diào)下二錢。

    丹砂礞石丸治痢下膿血。里急后重。腸中疼痛。磨下虛積。

    丹砂(四錢)青礞石(一錢)砒霜(二錢)黃連(三錢)肉豆蔻(二錢)烏頭(一錢)巴豆寢服。

    阿膠散治膿血諸痢及腹痛。

    阿膠龍骨無(wú)食子(各三兩)柏葉桃葉(各一兩)甘草肉豆蔻(各半兩)上為細(xì)散。每服三錢。米飲調(diào)下。不計(jì)時(shí)候服。

    貫眾散治伏熱下痢膿血。

    貫眾(一兩)黃連板藍(lán)根木香(各半兩)胡黃連(一分)訶黎勒皮肉豆蔻(各三分)

    干姜丸治膿血痢。日久不瘥。

    干姜黃連黃柏(各一兩)熟艾附子烏梅肉(各三分)甘草(炙半兩)上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解毒金藥散治下痢膿血熱毒。

    黃連黃柏(各一兩)黃芩赤茯苓白術(shù)赤芍藥(各半兩)上羅勻。每服四錢。

    水一盞

    治便膿血

    用烏梅一兩。入燒酒。去其核。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立效。

    治暑月膿血痢。日夜頻并不止。腹痛不可忍者。

    用楮葉二七枚。生用。將焰火燒為黑灰。淹梅水少許。以水解破調(diào)服。兼用羊肉裹末。

    當(dāng)歸四圣散治一切下痢。膿血頻并。腹絞痛不可忍。

    當(dāng)歸芍藥(各二兩)御米殼(四兩)甘草(一兩)茯苓(半兩)黃(一兩二錢)上拌勻

    當(dāng)歸導(dǎo)氣湯治膿血痢無(wú)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當(dāng)歸(一兩)甘草(一兩半)芍藥(一錢)青皮(七錢)槐花(七錢)生地黃(一錢半)上便利。去澤瀉。

    黃連湯治下痢膿血。腸胃虛滑。水谷完出。

    黃連干姜熟艾訶子阿膠蜀椒(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胡粉丸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散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二兩)當(dāng)歸(一兩)黃連(一兩)赤芍藥(一兩)干姜(一兩)赤石脂(二兩)上搗

    木香散治膿血痢。腹內(nèi)痛??诟尚臒?。

    木香白術(shù)黃連灶中黃土當(dāng)歸(各半兩)龍骨(一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

    干姜散治膿血痢腹痛。不欲飲食。

    干姜(三分)黃連(三分)桂心(三分)木香(半兩)濃樸(一兩半)當(dāng)歸(三分)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柏葉丸治膿血久痢。腹內(nèi)疼痛。

    柏葉黃連阿膠地榆當(dāng)歸(各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溫米飲下。不拘時(shí)候。

    茱萸湯治膿血痢。

    吳茱萸(一兩)訶黎勒皮當(dāng)歸(各二兩)黃連(二兩)干姜(半兩)上搗篩。

    每服五錢。

    茱萸丸治下痢膿血不止。

    吳茱萸干姜訶黎勒皮(半兩)白礬(一兩)胡粉(一兩)上研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飲下。

    神曲五味散治膿痢之后。腹亦刺痛。便亦不大稀。但大便兼膿。遇冷而劇。

    曲末(一升)干姜(六兩)丁香豆蔻子(各四兩)高良姜(五兩)上搗篩為末。以飲下之。一日二服。初服方寸匕。未愈稍加重。

    黃五味散治膿血相和。痢后二物正等。食不勘。每出二物與食。

    黃(六兩)赤石脂(八兩)濃樸(五兩)干姜艾葉(各三兩)上搗篩為散。

    以飲下之。一日二服。初服方寸匕。如未愈。稍稍加重。

    黃柏散治膿血痢。心煩疼痛。

    黃柏(一兩)梔子仁(一兩)黃連(一兩)阿膠(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上搗細(xì)篩為散。每

    附子散治冷熱不和。腹痛膿血。

    附子(一兩)神曲(三分)干姜(三分)甘草(一分)當(dāng)歸(半兩銼)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二錢。

    黃連丸治痢下膿血及諸疾。

    黃連(三兩)當(dāng)歸(二兩)烏梅肉(二兩)阿膠(二兩搗碎)濃樸(二兩去粗皮)上搗羅為

    立應(yīng)丸治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干姜(一兩炮)百草霜(一兩)連皮巴豆(一兩)杏仁(一兩)上用黃蠟四兩。

    熔開(kāi)蠟。次入前四味。用鐵器攪勻。旋丸桐子大。每服甘草湯下。白痢用干姜湯下。食前。

    若水瀉。溫水送下。

    木香散治下痢赤白。

    木香(半兩)阿膠(一兩半)訶黎勒黃連(各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

    空心。用冷

    生姜丸治膿血下痢不禁。

    生姜半夏(各一兩)附子(三分)藜蘆(半兩)上搗羅為末。陳醋煮沸。和藥末為丸。如

    烏梅丸治膿血痢。食入即注下不安。

    白礬丸治下痢膿血。日夜不止。食飲不化。面無(wú)顏色。

    白礬鉛丹硼砂硫黃(各一分)上先入礬于瓷器瓶?jī)?nèi)。次入硫黃、硼砂、鉛丹覆之。

    用瓦片蓋面。文武火赤。傾地上候火氣絕。再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

    通神丸治膿血痢。

    治下痢膿血方

    赤石脂(一斤)烏梅(二十枚)干姜粳米(一升)上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藥成服七合。日三。

    干姜散療腸癖。溏便膿血。

    干姜黃連桂心(各一分)上搗篩。服寸許。糜中食。日三。多膿加桂。忌豬肉、冷水、

    附子散療中寒下痢膿血。

    蜀附子(一枚)曲干姜(各三分)上搗篩為散。先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并療婦人漏下

    黃連苦參湯療得病羸劣。服藥不愈因作腸滑。下痢膿血。日數(shù)十行。腹中絞痛

    。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其脈如澀。

    黃連(四兩)苦參(二兩)阿膠(一兩)上羅勻。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

    適寒溫。服

    黃連方治痢下赤膿如雞子白。日夜數(shù)十行。繞臍腹痛。兼治血痢。

    上用黃連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臍下當(dāng)小絞痛即瘥。再服。一方用水煎。

    橡實(shí)散治新舊膿血痢。

    橡實(shí)(二枚)訶黎勒皮(為末與前等分)上研細(xì)。分五服。每服用溫米飲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

    黃連湯治痢下血。赤是腸濕。瀉不定。水谷痢。久不瘥者。

    黃連(一兩)濃樸(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二片。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一方用大棗二枚煎??招臏胤8雇醇赢?dāng)歸三分。一方無(wú)生姜棗煎。

    名樸連湯。

    二宜散治膿血痢。一名變化丸。

    借氣散治膿血痢。久患脾泄瀉。一名神圣香姜散。

    黃連生姜(各一兩)上用銀石器炒焦赤色。和生姜、黃連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陳米飲下。一方臘茶清下。甚者不過(guò)二服瘥。

    木香散治膿血痢困極。

    木香(一塊)黃連(銼一兩)上先將木香一塊。置銀石器中。次下黃連蓋之。以水二盞。

    同熬水盡。去黃連。取木香切焙為散。分三服。第一服甘草湯下。第二服陳米飲下。第三服臘茶清下。并食前服。大妙。其黃連別搗末。專治赤痢。每服二錢。陳米飲下。一方為細(xì)末。

    以雞子黃為丸??招娘堬嬒隆R环降诙?、服炙陳橘皮湯調(diào)下。第三服濃陳米飲調(diào)下。日進(jìn)三服。若赤痢倍黃連。白痢倍木香。昔有婦人病經(jīng)年不瘥。夢(mèng)觀音傳此方。三服而愈。自下長(zhǎng)沙有疾。只兩服愈。

    治痢下膿血。及諸痢疾。

    曲(三兩)赤石脂(三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治下痢不止。便膿血方。

    用赤石脂一斤半。研細(xì)末。干姜一兩。米一升。煮米熟為度。用汁調(diào)赤石脂方寸匕服。

    一方用桃花湯調(diào)。治傷寒下痢。

    神圣丸治瀉痢膿血。腹痛后重。

    川當(dāng)歸枳殼黃陳皮(各四錢)甘草(炒三錢)干姜(一錢五分)御米殼(二兩半)

    魚湯治痢下五色膿血?;蛉鐮€魚腸。并無(wú)大便。腸中絞痛不可忍。呻吟叫呼

    。聲聞?dòng)谳p霜研輕粉朱砂硼砂白丁香(各一錢)乳香(半錢)巴豆(二七枚)上為末。

    蒸棗肉為丸。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四五歲。如麻粒大。每用三四丸。并旋化。煎湯

    艾姜丸治濕下痢膿血。腹婦人下血。

    干艾葉(四兩)川白姜(一兩)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食前溫米飲下。

    烏梅丸治痢下膿血。食不消化。

    烏梅肉(二分)黃連(二兩)艾葉(二兩)干姜(一兩)甘草(一兩炙)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痢下濃血

    用薤白于醋中煮令熟。飽食即止。

    玉粉丹治虛中積。止膿血痢撮痛。里急后重。

    膩粉(一錢)玄胡索(三錢)粉霜(三錢)定粉(半兩)石燕子(一個(gè)半)上件先杵石燕子、玄胡索為末。入乳缽內(nèi)。共粉霜、輕粉、定粉三味。同一處研如粉面。取雞子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食前或臨臥服。及年老虛弱。妊娠產(chǎn)人。皆可服之。粥飲下五丸?;蛄钕乱煌琛5热缏樽哟?。小兒量大小。夜臥溫米飲下五七丸。兒漸大或十丸。

    忌油膩、粘滯等物。

    斂腸丸治下痢膿血。

    木香(一錢)地榆(二錢)酸石榴皮(二錢)罌粟殼(一兩半)上件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陳米泔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戊己丸治腸胃虛滑。下痢無(wú)度。膿血相雜。

    甘草木香罌粟殼烏梅赤芍藥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地榆芍藥丸治瀉痢膿血。及至脫肛。

    蒼術(shù)(八兩)地榆卷柏芍藥(各三兩)上羅勻。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

    又方

    用白石脂和濃樸為末。用米汁飲止之。

    治下痢膿血。

    (本草)用蠟和松脂、杏仁、棗肉、茯苓等分。合成丸。食后服五十丸。如梧桐子大。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