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諸痢

    作者: 朱梓

    (附論)夫一切痢者。謂痢無定。或水谷。或膿?;蜓??;蚯??;螯S。或赤。或白。變雜無常。

    或雜色相兼而痢也。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jié)。

    冷熱不調(diào)。胃氣虛弱。故變色也。

    治痢要訣。痢出于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墜里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病家所請。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積氣滯有如是之證耶。世人但見有上項(xiàng)證候。不論色之赤白。脈之大小。一皆通利行之。物積用巴豆大黃輩。氣滯用枳殼、桔梗、青皮、蓬術(shù)輩。二者兼濟(jì)。必能收功。其間佐以黃連阿膠丸。效驗(yàn)尤著者。蓋痢疾多因人伏暑。食熱酒面炙。醞釀而成。其阿膠尤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dǎo)。

    無熱毒留滯。則能平胃。市肆或無丸子。即以阿膠、當(dāng)歸、青皮、赤茯苓、黃連作劑。入烏梅濃蜜同煎。最能蕩滌惡穢。積滯既去。遍數(shù)自疏。嗣是卻以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調(diào)之。自然喜食

    增損建脾丸

    (出千金方)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

    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羸瘦身重。胃冷。飲食不消。泄瀉不止。

    鐘乳粉(三兩)赤石脂(三兩)礬石干姜蓯蓉桂心五味子澤瀉遠(yuǎn)志寄生柏子仁白頭翁人參天雄當(dāng)歸石斛石榴皮牡蠣龍骨甘草(各二兩)上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四十丸。此一方止痢神效。

    水煮木香丸

    (出御藥院方)

    治脾胃受濕。臟腑滑瀉。腹疼痛。日夜無度。腸

    鳴水聲。每欲痢時。里急后重?;蛳鲁帱S?;虮隳撗?。并宜服之。

    木香(去須)丁香訶子皮當(dāng)歸藿香葉黃連(生姜制各一兩)濃樸青皮(去白)白芍藥陳皮(去白)甘草(炙)枳實(shí)(麩炒)干姜(炮各半兩)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御米殼(蜜水拌炒黃色六兩)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水一大盞。

    煎至七分。和滓稍熱食前服。

    治痢仙方歌曰。八痢臨終事可危。仙方等分與君醫(yī)。三香止痛尤為妙。四白和

    中不可虧丁香沉香木香白術(shù)白芷白茯苓白芍藥甘草枳殼訶子地榆酸石榴皮半夏濃樸黃連陳皮罌粟殼(蜜炙)上各一錢。作五服。白加生姜煎。赤加烏梅煎。

    諸痢患無新舊。如藥療之。暫瘥還發(fā)。此即縱以新藥止之。終存其根本。由腸胃

    中冷熱不調(diào)。病根固結(jié)。必須湯藥滌之。以泄病勢。痢后更以藥物補(bǔ)助之。有此候者

    。根據(jù)后附子等六味湯以利之。后服高良姜十味散以補(bǔ)之。

    附子(炮)細(xì)辛甘草(炙)人參(各二兩)干姜(三兩)大黃(五兩)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分三服。溫服。如人行十里久一服。此方當(dāng)?shù)每炖?。痢中有惡物如魚腦狀?;蛉缣依?。但異于常切勿怪之。將息經(jīng)三四日。宜合后高良姜等十味散補(bǔ)之。

    高良姜細(xì)辛黃白術(shù)苦參(各五兩)丁香(二兩)人參干姜(各四兩)豆蔻子(至二三。

    神應(yīng)散

    (出危氏方)

    治痢。緊嚴(yán)絕妙。

    金罌草(梗)肉豆蔻訶子地榆甘草罌粟殼(去蒂萼)當(dāng)歸(去尾)茯苓白術(shù)枳殼(去瓤)烏梅(各一兩)丁皮木香(住痛各五錢)陳皮(一兩取紅生血若紅痢不用)上為丸。五色痢用春茶陳皮煎湯下。如是末。是用蜜一匙。春茶烏梅煎服。

    加減木香煮散

    (出危氏方)

    治一切痢神效。

    木香甘草當(dāng)歸肉豆蔻人參官桂芍藥訶子烏梅(去核)阿膠(蚌粉炒)白茯苓(各五錢)罌粟殼(一兩半去蒂蜜炒)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同煎去滓??招姆?/p>

    大斷下丸治下痢滑數(shù)。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xì)皮寒。氣少不能言。有時發(fā)

    虛汗。由脾胃虛耗。耗則氣奪。由谷氣不入胃。胃無主以養(yǎng)。故形氣消索。五臟之液

    不收。謂之五虛。此為難治。要能食者生。及臟腑停寒。臍腹痛。

    附子(炮)肉豆蔻(面包煨)牡蠣(秤各一兩)細(xì)辛(去土蒂七錢半)干姜(炮)白龍骨(研)赤石脂(研)酸石榴皮(醋煮干為度焙干各一兩半)高良姜(去蘆一兩半)白礬(枯)訶子(去核各一兩)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粟米湯下。一方白湯下。無白礬訶子。

    加減平胃散

    白術(shù)濃樸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檳榔木香(各一兩半)桃仁黃連人參阿膠白茯苓(各半兩)上為細(xì)末。同平胃散煎服。如血多加桃仁。如熱泄加黃連。如小便澀加茯苓。如氣不下后重。加檳榔。如膿加阿膠。如腹痛加芍藥、甘草。如濕多加白術(shù)。如脈洪加大黃。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以致血痢。

    治痢如圣散治一切痢疾無問久新?;虺嗷虬??;虺喟紫嚯s。日夜無度。悉能治之

    。紹熙壬子浙東提舉黃郎中施此藥。頗有效驗(yàn)。

    當(dāng)歸地榆縮砂仁赤石脂陳皮甘草干姜訶子肉石榴皮罌粟殼(各等分)上為粗末。三錢重作一服。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熱服。赤白痢溫服。年高娠婦小兒皆可服。忌生冷油膩等物。

    斷痢湯治胸心下伏水。

    半夏(一升)生姜(五兩)茯苓甘草龍骨(各一兩)附子(一兩)人參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諸痢及赤白痢不瘥。羸瘦。

    用鼠尾草煮汁服。亦可將粥飲調(diào)下。一方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尤佳。

    治痢方

    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烏梅十個。有肉者。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干。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乘煙將盡時。以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xì)。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為三服。不拘赤白痢??招木ㄋ{(diào)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

    元青丸治下痢勢惡。頻并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可下之。以開除濕

    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通之。兼宣利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治

    小兒驚疳積熱。乳黃連(去須)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兩)牽牛(四兩取末二兩以上同細(xì)末)輕粉(二錢)青黛(一兩)上為末。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后每服加十丸??崭?、日午、臨臥三服。以通利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數(shù)日后得食。久病未瘥除者。

    再加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后隨癥用之。小兒丸如黍米大?;蚵樽哟蟆?/p>

    退疳驚熱積。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昔一人常用。頗能清利頭目。寬膈美食。使髭須遲白。

    久用亦能黑髭鬢。固牙齒。使遲老。氣華于面。而手足陽明經(jīng)恰貫注之。憂思則氣結(jié)。而血液不行。燥熱拂郁。而血衰不能榮養(yǎng)。故早蒼黃鬢白。此藥能使陽明氣血宜通效。

    輕粉粉霜砂(另研)雄黃(研)朱砂信砒巴豆(去皮各一錢)黃丹(三錢)蠟(三錢)上先研粉霜。次旋入砂。研細(xì)。下雄黃、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勻。別研巴豆?fàn)€為油。與前藥研勻。近火上炙控?zé)帷e研蠟軟入藥勻搓作劑。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兒黍米大?;蛑雇聻a痢疾。調(diào)桂苓甘露散。或益元散亦得。

    秘方養(yǎng)臟湯治五色痢經(jīng)驗(yàn)。

    陳皮(去白)枳殼(去瓤)黃連(去須)南木香烏梅(去核各五錢)罌粟殼(去蒂膜蜜炙一兩)濃樸(去粗皮姜汁炙)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五錢)上銼散。五色痢黑豆棗子煎服。紅痢生地黃、春茶、甘草節(jié)煎服。五色久不效。加龍骨、赤石脂、人參芍藥一兩。

    為末蜜丸。烏梅甘草湯下。粟米飲亦可。

    乳香散治痢疾重者。數(shù)服止。

    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地榆阿膠(各一兩)蚌粉(炒黃)甘草(各一錢)乳香(少許)肉豆蔻(二枚面裹煨)上銼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仍兼服來復(fù)丹。

    地榆散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赤多白少?;蛞蚰c胃乘虛

    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痛。里急后重??谠餆┛?。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

    先經(jīng)下痢。不應(yīng)地榆(炒)干葛(各半斤)茯苓(去皮)赤茯苓(各六兩)干姜(炮二兩)當(dāng)歸(去苗三兩)甘草(炙四兩)罌粟殼(蜜炙十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溫熟水調(diào)下。不拘時。

    小兒

    黑虎丹治痢疾不止者。

    用十二月殺的豬膽??墒找话僦稀⑿埸S豆裝入膽內(nèi)。麝香少許。陰干??慈舜笮∶糠迤吡?。為細(xì)末。如紅痢甘草湯下。如白痢生姜湯下。

    獨(dú)神丸治一切赤白痢。不問新久。百藥不效者。

    (一名獨(dú)圣丸。)用罌粟殼十兩。分作三分。一分生用。去蒂萼及瓤。一分醋炒。一分蜜炙。為末。用蜜丸小指頭大。紅痢生地黃、春茶煎湯嚼下。白痢烏梅甘草節(jié)。但為末二錢。陳米鹽梅湯亦效。

    一方姜煎。一方用米醋一盞且炙且蘸。候盡色黃為度。焙干。研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入生姜如指面大一塊。捶破。煎八分通口服。

    樗白皮散治下痢諸藥不效。

    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甘草一二寸。豉二合。水一升。煎取半升頓服。

    陟厘丸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xié)熱下痢?;蜥t(yī)

    已吐下之。腹內(nèi)虛熱。煩欲得冷。飲食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

    如瘟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

    水中陟厘(五兩)濃樸(一兩)漢中木防己(六兩)黃連(二兩)隴西當(dāng)歸(四兩)紫石英(三兩)三歲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上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濃令一分。使?jié)獗∠さ?。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濃紙藉瓦上布滿。取防己。以著紙上訖。從頭根據(jù)次翻。周而復(fù)始。令色槁燥。復(fù)漬向余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下篩畢。都合搗千杵。以余三升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上下。須火氣通流。熱出之。于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濃汁。如棗膏法。以和藥搗三千杵頃為丸。皆如水中雞頭子大。分著數(shù)囊中。懸令陰干取燥。乃更盛著函以蠟蜜封。其際勿令見風(fēng)塵。此藥三丸為一劑。平旦井花水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水服之。初服宜少食。當(dāng)于未食前服藥。若飲食消。

    腹中調(diào)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瘥。三二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

    日可四五劑?;驎r下不止者。當(dāng)復(fù)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diào)。當(dāng)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后??勺鞲?。但當(dāng)冷食之耳。若有時不喜冷食者。正是藥力盡耳。復(fù)益服藥。至一宿許。則復(fù)欲盡冷也。若欲不復(fù)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強(qiáng)多飲水。自隨體調(diào)耳。久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肉蒜。生菜酒。緣酒力發(fā)藥力。

    令病者煩熱也。又禁腥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莫食。若有風(fēng)病。加防風(fēng)一兩。人虛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脾胃損弱者??杉犹挥嗉Z二兩半。取石中黃軟者。若婦人產(chǎn)后疾。

    加硫黃二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根據(jù)方消息之。無不得效。胡洽云。舊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鐘乳、礬石、并禹余糧石。各四兩。常以二目合之。泊宅編云。姚自殿監(jiān)邊入座。母夫人病痢。諸藥不效。令李昂筮甄革有真人指靈草語之。一日登對。上訝其色悴。

    具以實(shí)奏。詔賜一散子。數(shù)服而愈。久乃知椿莢子一味為末耳。余撿本草。椿莢主大便下血。今處處有之。夏中生莢。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常見生樗上。未見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俗中皆以此為椿莢。其實(shí)樗莢耳。注云樗皮主再痢。日華子云。樗皮溫?zé)o毒。止瀉及腳風(fēng)。入藥時用蜜炙。藥性論云。樗白皮之性。號微熱無毒。能治赤白痢。

    腸滑。痔疾。瀉血不止。下白利或血。

    治大人丹痢

    (出本草)用紅蜀葵葉。搗汁服之。若恐腹痛。即暖飲之。

    白馬骨

    (出本草)

    治水痢。

    以白馬骨莖葉煮汁服。

    主水痢不問冷熱

    (出本草)取松楊皮。濃煎令黑。冷服一升瘥。

    治水痢

    (出本草)

    治水痢后渴不止。

    (出本草)以赤瓜實(shí)汁服之。

    治水痢

    (出本草)以草煮汁。及生汁服之。

    澀腹止瀉

    (出本草)以橡斗子煮食之。亦可止瀉。

    主水痢

    (出本草)以探子生食之。

    九盞湯

    (出本草)

    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略帶。休息。久下。悉主之。

    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姜一兩半。

    并切先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添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內(nèi)諸藥。著火上。沸輒下著土。上沸止。又復(fù)。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

    張仲景治痢紫參湯

    (出本草)用紫參半斤。甘草二兩。以水五升。內(nèi)紫參甘草煎取半升。分溫作三服。

    斷下藥

    以酸石榴皮。須老木所結(jié)。及陳久者。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桐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治下痢心胸滿脹不快。腹中雷鳴?;驀I吐方。

    黃連橘皮甘草(各二兩)龍骨生姜半夏(各三兩)人參大棗(十五枚)上搗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不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癥。

    金井阿膠(凈草灰炒透明白別研不細(xì)者再炒研細(xì))烏梅肉(去核炒)黃柏(銼炒)黃連當(dāng)歸(焙)赤芍藥干姜(炮)赤茯苓(各半兩)上為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夜五六服。小兒丸如綠豆大。忌油膩物。

    痢藥乳香散

    白梅(一兩燒灰)棗子(一兩燒灰)罌粟殼(一兩燒灰)訶子(半兩燒灰)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小盞。乳香、黑豆大一塊。同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治痢方

    用蠟茶細(xì)末。不拘多少。白梅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tuán)茶尤佳。大凡痢疾。不問赤白。當(dāng)先辨冷熱之異。若手足和暖。則為陽。

    當(dāng)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diào)下。次服感應(yīng)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當(dāng)服暖藥。如已寒丸。附子湯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效。

    木香散治痢疾腹痛。

    南木香(五錢)地榆(一兩)黃連(七錢)青皮(去瓤)赤芍藥枳殼(煨去瓤)乳香甘

    酸石榴皮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蛞蝗罩g一二百行。一服便疏。再二三服

    。即愈。

    石榴皮陳皮甘草川當(dāng)歸罌粟殼(去蒂瓤各半兩)銼散。水用十盞。煎取三盞。

    次用下藥。

    茯苓(七錢)粉草(七錢)北五味子(七枚一作棗子)上為末。將前藥汁入此三味。再煎五七沸。去滓??招姆I跽卟贿^兩劑。輕者一劑立效。

    治痢如神

    烏梅(七個)楮實(shí)子(七個)甘草(七寸)杏仁(七枚)米殼(七個)雄黃豆(四十粒)棗

    治一切痢。諸治無效。宜服此藥。

    巴豆(五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出油)桃仁(二十枚去雙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杏仁(二十枚去雙仁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朱砂(一分)硫黃(一分)砒霜(一分)麝香(半錢)上同

    遇仙立效散治諸般惡痢?;虺唷;虬住;驖獾嚯s。里急后重。臍腹絞痛。或

    下五色?;蛉玺~腦。日夜無度?;蜞淇诓皇场2粏柎笕诵?。虛弱。老人。產(chǎn)婦。并

    宜服此。

    御米殼(去蒂蓋炒黃)川當(dāng)歸(洗)甘草(各二兩)赤芍藥酸石榴皮地榆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以瘥為度。忌生冷、油膩、腥、臊等物。一方赤茯苓。北棗等分。

    黑豆散

    小黑豆(炒)川楝子烏梅甘草干姜罌粟殼(三個去蒂瓤)上銼散。煎七分。

    將紗濾過。澄自然汁??崭狗?。

    治大人小兒痢疾。

    胡椒甘草米殼蔥白干棗杏仁竹葉(七片)上咀。水煎服之。神效。

    又方治暑毒。濕氣下痢。

    上用雄黃一味。干蒸研為末。甘草煎湯調(diào)服即效。

    如圣飲治痢。

    檳榔(半兩)大附子(半兩)甘草(半兩)地榆(半兩)陳橘皮(二錢去白)上為粗末。每服半兩作一服。水一盞半。紫蘇莖舊者一二寸。煎至一盞??招氖城盁岱?。留渣再煎。

    如瀉不止。必多服。屢試皆效。

    救命延年。男婦一切重痢。

    黃連(六兩)干姜川當(dāng)歸阿膠(各三兩)上為末。米醋煮阿膠令消盡。量藥多少。令醋恰好。不可剩。將藥末搜醋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

    駐馬丸主救命延年。治男婦一切重痢。消食止痢。令人強(qiáng)健。及服食未能斷谷

    者。

    以橡斗子啖之。蓋橡斗子非果殼。而最益人氣。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常服最佳。

    平補(bǔ)散治痢后不止。手足冷。此藥補(bǔ)之。溫脾正氣。

    白術(shù)甘草陳皮(各二錢)茯苓木香(各一錢)肉豆蔻(三枚煨)上為末服。

    煎藥后。則可服鹽湯下一錢。日三四服。痢止手足溫。食進(jìn)卻住服。

    金粟湯治男、婦、室女、小兒一切下痢。不問新久。冷熱不調(diào)。日夜無度。臍

    腹絞痛即痢。肢體困倦。小便閉澀。不思飲食。漸瘦。又治傷生冷。脾胃虛弱。飲食

    不消。腹脹腸鳴。泄瀉不止。連月不瘥。并宜服之。

    陳皮(去白一兩一分)車前子(炒四兩)干姜(炮二兩)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蒂蜜炒各半斤)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個。姜二片。煎七分??招氖城吧詿岱?。或飯飲調(diào)下亦得。忌生冷、油膩、魚、、醬等物。

    治痢疾

    黃連巴豆(去殼各二兩)上和炒赤色。分揀各另研為末。以綠豆打糊為丸。粟米大。

    作記認(rèn)。二處各自安頓。巴豆末作一處為丸。黃連末別作為丸。白痢黃連丸二十粒。米湯或米泔下。赤痢用巴豆丸二十粒。井水下。

    黃連丸

    (一名黃連阿膠丸)

    療痢。無問冷熱。并主之。

    犀角丸但是痢,服之無不效。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鏟后秤佳)宣府黃連金川黃柏(赤色緊薄者)苦參(多買輕搗)川當(dāng)歸(五物取粉)上等分別搗。搗了秤和為散。空腹?fàn)€煮糯米飲和一寸匕服之。日再。忌粘滑生菜油膩。

    腸風(fēng)黑散治營衛(wèi)氣虛。風(fēng)邪冷氣。進(jìn)襲臟腑之內(nèi)?;蚴成洹;蜞⒅?。或飲

    酒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里急后重?;?/p>

    肛門脫出?;蚓没季屏?。大便頻并。并皆療之。

    敗棕(燒)木饅頭(燒)烏梅(去核)甘草(炙各二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

    水二盞。

    治痢

    紫菀桔梗赤芍藥白術(shù)(以上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細(xì)切羊肝。拌之。

    作面角兒。燒服之。白湯送下。

    食前蒼術(shù)芍藥湯治痢疾痛甚者。

    蒼術(shù)(一兩)芍藥(一兩)黃芩桂(各五錢)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訶子散如腹痛漸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生熟各半)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炙各二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白術(shù)芍藥湯調(diào)下。如止之不已。乃內(nèi)有余邪。訶子散內(nèi)加濃樸一兩。竭其邪氣也。

    若泄久不愈者。多為傳變痢疾。太陰傳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濃樸枳實(shí)湯。防其大變。

    黃連阿膠湯治毒痢。及腸蠱注。下血如豚肝。心煩腹痛。又脈或大或小。浮焰

    而起。下血如豚肝。五內(nèi)切痛。此或因服五石湯丸。逼損氣甚。則血自百脈經(jīng)絡(luò)而來

    。注下甚。蠱毒。此為難治。

    阿膠(一兩炒)黃連(二兩)黃柏(一兩炒)梔子仁(半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

    圣棗子

    (出醫(yī)方集成)

    治一切下痢。臍腹痛。

    木香(一錢半)乳香(別研)沒藥(別研各一錢)肉豆蔻(二枚面裹煨)上為末。每服一錢。大干棗一枚去核。先入一半藥末在內(nèi)。次用水浸巴豆半粒。再入藥末半錢。合定。用油餅紙裹一指濃?;痨忻鏌釣槎?。去面巴豆不用。則細(xì)嚼棗藥空心米飲下。一方用乳香一兩研。肉豆蔻二兩煨作末。陳米糊丸效。

    豬肝丸

    (出千金方)

    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者。

    豬肝(一斤熬干)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椒(如棋子大)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為散。調(diào)服方寸匕。

    郁子丸

    (出危氏方)治痢后風(fēng)。手足不能屈伸?;蚵槎话Y。變手足筋急。亦能

    治之。

    郁李仁枳殼川獨(dú)活鱉甲(醋炙黃)上等分為末。木瓜湯調(diào)下。

    治一切痢有效。

    (出圣惠方)寒水石(一分)附子(一分炮去皮為末)砒霜(一分)定粉(一分)上都研粉以水浸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不拘時以新汲水下。忌食熱物。

    又方

    (出圣惠方)朱砂(二兩)硫黃(一兩)砒霜(半兩)黃丹(一兩微炒)上件細(xì)研如粉。水浸蒸餅和丸。桐子大。每服以冷凍飲料下一丸。忌食熱物。

    又方

    (出圣惠方)巴豆(十枚去皮心出油)硫黃(三分)朱砂(三分)上為細(xì)末。研如粉。以面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忌食熱物。

    又方

    (出圣惠方)白礬(一兩燒灰)朱砂(半兩)麝香(半錢)上都研如粉。糯米飯和丸。如黃豆大。每服不計(jì)時。以二宜湯下十丸。

    又方

    (出圣惠方)巴豆(七枚去皮心出油)深色胭脂(二錢)上先研巴豆為末。次入胭脂同研令細(xì)。

    煮棗肉和丸。黍米大。每服以冷凍飲料下三丸。小兒一丸。忌食熱物。

    黃丸子

    (出醫(yī)方大成)

    止諸痢。

    黃連(八兩)枳殼(四兩)大黃柏皮(四兩)上為末。面糊為丸。空心飲湯下。

    如里急后重。加枳殼湯下。

    參附湯

    (出危氏方)人參綿附(炮去皮臍)肉豆蔻(微火煨裂)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二枚。煎食前服。

    治痢。緊嚴(yán)絕妙。

    金櫻花葉及子罌粟殼(去瓤及蒂萼醋炒)上為末。用蜜丸。手指頭大。五花痢用春茶、陳

    香茸丸

    (出危氏方)

    治下痢危困。氣血衰弱。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兩)上鹿茸為末。再入麝香。以燈心煮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招氖城坝妹罪嬒隆H粼偬砣肴橄惆雰?。尤有效。

    楊梅方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熱。潰氣。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亦能治

    痢。

    用楊梅燒灰服之。

    獨(dú)圣丸治痢。

    上用川烏頭一個好者。柴炭火燒煙欲盡。取置地上。盞子合良久。細(xì)研。用酒蠟丸大如麻子。每服三丸。若赤痢用黃連甘草黑豆煎湯冷吞下。如白用黑豆甘草煎湯放冷吞下。如瀉及肚疼水吞下。每于空心服之。忌熱物。

    治癆痢及癥瘕甚效

    用羊腎合脂為羹。以蒜韭食脂。一升甚驗(yàn)。

    治下痢

    用小麥炒粉一合和服斷。

    治痢藥。

    (出百一選方)用罌粟殼并去核鼠查子。各數(shù)枚。焙干為末。米飲下。治噤口痢。鼠查子即糖球。

    百水散

    (出百一選方)治一切痢。不問赤白?;蛞蝗罩g。一二百行。只一服

    便疏。再三服即愈。魏不伐方。

    罌粟殼(三斤去皮上下蒂頂隔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凈秤)濃樸(三斤去粗皮凈炒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盡為度)上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diào)下。忌生冷油膩魚酥毒物。

    三日。

    三神丹治痢疾

    濟(jì)世丹治痢疾。

    巴豆(七枚去殼膜)丁香(四十二個)胡椒(四十二枚)上藥為末。糯米和丸。

    綠豆大。

    每服一丸。赤。米飲下。白。姜湯下。赤白。姜飲湯送下。男婦皆可。小者小丸。一方各用一百三十三個。赤痢蜜湯下。白痢。赤砂糖湯下。

    痢疾藥

    黃柏(一兩用蜜炙透)巴豆肉(三錢不去油)上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赤

    治千百種雜下。

    (出肘后方)黃連(三兩)烏梅(四十枚)上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停冷。內(nèi)雞子白一枚。攪調(diào)。

    又煎取二升。分為三服。一方下痢熱。諸治不瘥。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夜一。

    姜茶治痢法

    (出危氏方)治赤白冷熱諸痢。及暑毒、食毒。治痢下腹痛肚熱。

    手不可近。

    用老生姜切如豆許。與茶葉等分。用新汲水煎一服。一方如白痢用蜜。赤痢用姜。未效。

    治痢。

    (一名沙調(diào)散出經(jīng)驗(yàn)良方)用臘茶不拘多少、新舊。細(xì)研。如赤痢用蜜同水煎。白痢用連皮姜研自然汁同水煎。每水一盞煎半盞。空心服。二服即愈。經(jīng)驗(yàn)方。用臘茶二錢。湯點(diǎn)七分。傾一蛤蜊殼生麻油在內(nèi)。攪勻空心服之。須臾腹痛大下即止。予少年親服之。作效。

    真方圣散子治男婦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

    鳴虛痞。小腹堅(jiān)痛。臍下強(qiáng)急。或大便不調(diào)。水谷遲化。里急后重。下痢膿血。或五

    色?;虮闳玺~腦?;蛉缍怪;蛴絮r血?;蛉鐮€肉。日夜無度。久不愈。嗜臥怠惰。

    虛瘦。肢體沉重。寒熱時作。此藥固養(yǎng)脾胃。溫中止腹痛。服之有效。

    御米殼(五兩搗碎醋炙黃色)甘草(炙黃)赤石脂烏魚骨(去皮)肉豆蔻(面包煨去面)揀丁香訶子皮干姜(炮各二兩)上為末。每服先用水一盞。入乳香少許。

    煎七分。沸

    治痢疾。

    用臘月雀兒。割開腸肚。皮共毛全。去皮巴豆一個。放在內(nèi)。到沙石罐內(nèi)盛。頓炭火燒作黑。研細(xì)。另用好酒煮黃臘百十沸。將蠟取出。磁盞內(nèi)化開黃蠟。即與雀兒末一處為丸。

    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時候。如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t痢甘草干姜湯下。

    香子方治瘴痢。渾身熱。連背項(xiàng)。

    用茴香子搗取汁服。

    治痢亦治瀉血。

    用芫荽子一合。搗碎。赤者用糖水調(diào)。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溫服。一方酒調(diào)服。

    又方用砂糖、水、雜椒作料等物。將烏龜去殼爛煮食之。以多為度即愈。

    交和散治痢

    用御米殼去隔蒂干凈。安排新瓦上炙焦黃為末。次入平胃散。如赤則用御米殼末二錢。

    治暑痢

    用五苓散。粳米煎湯送下消暑丸。

    治痢

    用杜蒺藜炒為末。酒調(diào)二三服。

    楮實(shí)方治瘴痢無問老少。日夜百余度者。

    取干楮葉三兩。熬搗為末。煎烏梅湯服下方寸匕。又兼取羊豬里膜。內(nèi)殼道。痢出即止。

    治疳痢方

    取樗根搗絞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殼許服。以知為度。效驗(yàn)如神。小兒加減用之。

    治痢

    用黃丹不拘多少。熔黃蠟和劑為丸。豌豆大。每服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

    一方治痢

    東榆西柳樹南桃。塞北云桑節(jié)節(jié)高。此是周公出行法。萬兩黃金也不消。

    治卒下痢。多驗(yàn)方。

    用韭葉煮鯽魚。食之。

    治暴痢方

    用小鯉魚一尾。燒為末。米飲服之。大人小兒俱服得。一方鯉魚去鱗。紙裹火煨。煮粥

    又方

    用搗蒜。兩足下貼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張?bào)K
  • 作者:
    周學(xué)海
  • 作者:
    賀龍?bào)J
  • 作者:
    吳道源
  • 《女科寶鑒》是以中醫(yī)方法論述女性生殖器相關(guān)疾病的探索性新書,書中詳細(xì)介紹了七十多種常見女性生殖器相關(guān)病證,其中包括女科雜病、性病、月經(jīng)病和中醫(yī)藥避孕、中醫(yī)藥抗早孕等。各病證以病機(jī)要點(diǎn)為中樞,展開對理、證、法、方、藥的論述,同時,引進(jìn)中醫(yī)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臨床指導(dǎo)性和收藏價(jià)值。

    縱覽全書,具有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點(diǎn)。全書共約25萬字。

    讀者對象:中西醫(yī)臨床工作者、醫(yī)學(xué)院校師生及廣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
  • 作者:
    凌德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