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脾與胃為表里。脾主運(yùn)化。胃為水谷之海。其精氣化為氣血。以養(yǎng)臟腑。其糟粕傳于大腸也。若脾胃虛弱。受于寒氣?;蝻嬍成?。傷于脾胃。水谷不消。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內(nèi)經(jīng)謂。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蓋為冷熱不調(diào)。氣不相濟(jì)也。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流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腸脹不下痢。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為水瀉。
方
訶黎勒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訶黎勒(煨去核)鹿茸(酥炙去毛)桑根白皮(銼)地榆赤石脂天雄(炮裂去皮臍)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去須)桂(去粗皮)白茅根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當(dāng)歸(切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半兩)肉豆蔻(去殼四五枚)上為末。爛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白芷黃連湯治因傷水飲后。變成暴泄。
白芷(一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地榆(一兩半)當(dāng)歸(銼焙一兩)木香(一兩)赤石脂(豆蔻(一枚煨去殼)白術(shù)(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桂皮(去粗皮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
正氣散
治水瀉日夜不止。
縮砂(蜜炙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赤石脂肉豆蔻(去殼)龍骨石榴皮(焙)甘草(炙銼)人參地榆白術(shù)吳茱萸(湯浸焙炒干)干姜(炮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煮
赤石脂丸
(出圣惠方)
治水瀉心腹痛。四肢逆冷。不納飲食。
赤石脂(三兩)龍骨(二兩)艾葉(一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肉豆蔻(一兩去皮)縮砂(一兩去皮)高良姜(一兩銼)干姜(一兩炮制銼)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大道固腸丸(出御藥院方)治腸虛滑泄。水谷直下。完谷不化。久寒積冷。心腹
脹
滿。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困倦少力。兼治白帶。脈候沉微。
肉豆蔻(醋面裹燒熟為度)硫黃(火)赤石脂(燒紅)白礬(枯過)陽起石(燒一日各一兩)干姜(炮)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兩半)縮砂仁木香(各半兩)白龍骨(二兩半)上件研為細(xì)末。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招闹囡嬒隆?/p>
木香丸治脾胃虛冷。腸滑水瀉。如休息痢不止。
木香白堊(火)肉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干姜(炮)訶黎勒(煨取皮)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嬒?。
日晚再服。
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出圣濟(jì)總錄)取黃荊葉不限多少。陰干搗羅為散。每以米飲調(diào)下三錢。
又方
(出圣濟(jì)總錄)取羊蹄根曬干。刮去皮。搗為末。每服以米飲調(diào)下三錢。
(出圣濟(jì)總錄)取干艾半斤。慢火炒令熱。布裹坐之。冷再炒坐。
香連散
治水瀉。時有腹痛。
木香(半兩)黃連(三分去須微炒)縮砂(三分去皮)當(dāng)歸(三分銼微炒)龍骨(一兩)訶黎勒(三分煨用皮)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莨菪子(一兩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干炒令黃黑色者)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蕪荑丸
治水瀉。
蕪荑(炒)黃連(去須炒)吳茱萸(湯洗焙炒各三兩)干姜(炮一兩)枳殼(去瓤面炒半兩)縮砂仁(二兩)上為末。煮漿水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漿水散
(出保命集)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
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附子(半兩炮)干生姜甘草(炙)桂(各五錢)良姜(二錢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太陽經(jīng)動下痢為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痢?;蛳缕峁馍F渲谢蛴杏参?。欲起而又下。欲了又不了。又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術(shù)湯。
縮砂丸
治冷氣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中痛。四肢不和。
縮砂(一兩去皮)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銼炮裂)木香吳茱萸(一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上羅為末。用醋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
治水瀉不止。
青木香黃連(去須炒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炒三分)龍骨(半兩)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招囊灾囡嬚{(diào)下。日午再服。以差為度。小兒加減服之。
濃樸散
治一切水瀉。及冷痢。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一兩)干姜(半生半炮一兩)白術(shù)(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甘草(半生半炙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招拿罪嬚{(diào)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diào)下。日晚再服。
木香丸
木香(一錢)草烏(生去皮臍半兩)肉豆蔻(一枚大者去殼)胡椒(半兩研)巴豆(大者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上為細(xì)末。令研勻。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
小兒一丸并用冷萊菔湯下。
龍骨散
治水瀉腹痛。不納飲食。
龍骨(一兩)木香(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微炒)肉豆蔻(一兩面裹煨面令黃為度)濃樸(二兩去粗皮)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二錢。粥飲下。日三四服。
代赭丸
治水瀉腸鳴。臍腹撮痛。
代赭(赤)干姜(炮)龍骨(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上為末。研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嬒?。日午再服。
砂丸治水瀉不止。
砂(研)石硫黃(研各一兩)鉛丹(研半兩)巴豆(去皮心出油盡十四枚)上先用巴豆霜研細(xì)。入諸藥同研細(xì)。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姜木瓜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服。
杏仁丸治水瀉。
杏仁(湯煎去兩仁及皮尖七粒)砒霜(末)巴豆(霜)鐺墨(各一錢)上研棗肉丸。粟米大。臨臥。新汲水下一丸。
如圣丸
治水瀉滑腸。氣虛久冷。
干姜(炮)高良姜胡椒蜀椒(去目并閉口者)上等分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
訶黎勒丸治水瀉。腸滑不禁。
訶黎勒(二兩面裹煨去復(fù)選皮并面為末)干姜(炮)赤石脂龍骨(各一兩)上為末。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訶黎勒丸治水瀉。
取訶黎勒不拘多少。面裹炭火炮令赤黃。剝?nèi)ッ?。取訶黎勒皮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氖城胺?/p>
治水瀉
南木香縮砂仁白術(shù)(各一兩)丁香(半兩)上銼如麻子大。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煎
濃樸丸治水瀉。
濃樸(三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一兩微炒)木香(一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冷米飲下。
肉豆蔻散治水瀉。腹痛腸鳴。
肉豆蔻(去殼為末三兩)生姜(汁二合)白面(一兩)上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日午再服。
斗門散治暴瀉。日夜無度。
橡斗子(去刺)訶黎勒(煨去核)黃連(去須)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食
立效丸治水瀉不止。
鉛丹(炒半錢)草烏頭(一枚炮制去皮臍)巴豆(三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碎)上先搗烏頭為末。與二味研極勻。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煎陳粟甘草烏梅湯。放溫服下。
黑神丸治水瀉不止。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不出油)杏仁(七枚去兩仁及皮尖炒)鐺墨(一錢)上研極細(xì)。以糯米粥丸。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一丸。
針頭丸治水瀉。腸鳴。及積痢
(一名朱砂丸)巴豆(一枚去皮膜)杏仁(一枚去皮尖二味皆針桃上火燎存性)上細(xì)研約三百轉(zhuǎn)。
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zhuǎn)。面糊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一方以蒸棗肉為丸。
芥子大。朱砂為衣。倒流水下一丸。食前服。
白堊丸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白堊(一兩火過)干姜(炮一兩)楮葉(二兩生研細(xì))上研為末。米糊和丸。
如綠豆大??招拿罪嬒露?。
黃蠟丸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
用硫黃一兩研細(xì)。先用黃蠟熔化。即入硫黃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
備急朝真丹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
硫黃(二兩)牛角(炙研令極細(xì))枯白礬(各半兩)上同細(xì)研。水浸蒸餅。去水。
攪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或鹽湯下。
如圣丸治水瀉。赤白痢。
烏頭(端正大者炮制去皮臍)綠豆上等分為末。新汲水和丸。綠豆大。以丹砂為衣。
每服五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下。水瀉用新汲水下。小兒一二丸。不拘時候。
硫黃丸治水瀉不止。腹臟久冷。不思飲食。
硫黃(一兩)白礬(三兩燒令汁盡)上都細(xì)研為末。以粳米飯和丸。每服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硫黃散治暴瀉所下如破水。
生硫黃白滑石上為末。溫水調(diào)下立止。
干棗方治水瀉。
用青州干棗十枚。去核。入莨菪子填滿。以麻纏卻用炭火燒令煙盡。研細(xì)。每服一錢半。
煎
治水瀉多時不瘥。
取羊角一枚。用白礬末填滿。燒為灰。研為散。每食前。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
針頭丸
(出危氏方)
治夏月水瀉不止。
以大巴豆一粒。去殼。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xì)。用蠟如小豆大蘸此。亦燈上炙令熔。
丸
治水瀉無度。
用干姜末粥飲調(diào)下立效。
治暴水瀉不止。
(出海上方)用肉豆蔻三枚。用濕面裹定。慢火內(nèi)煨令面焦。去面研為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diào)下。
食前服之。神效。
用生姜一塊。連皮切作二片。入明礬一銅錢大。將紙包裹。以文火煨熟。沸湯井水合一盞。嚼爛姜。湯送下。一方服理中湯加肉豆蔻、良姜。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服
肚蒜丸
治水瀉。丁必卿云。渠每遇五更必水瀉一次。百藥無
效。服此遂安。
用豬肚一枚。凈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nèi)。肚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肚蒜糜爛為度。
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
玉霜丸
(一名縛虎丸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小腹疼痛。
茱萸丸
(一名茱萸湯)
如神散治白痢如神。
麻葉(五月五日采陰干乃今人用作布者之麻)上杵細(xì)羅為末。每服二錢。冷水半盞。
調(diào)下。空心服。不要吃熱物。令人閃倒。只吃冷涼物也。若大人病重者。服二錢半。此方治白痢大效。
梅棗湯
(出護(hù)命方)
棗子(大者十枚)罌粟谷(一枚)烏梅(十個)上銼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
治水瀉并赤白痢。
(出十便良方)草烏(大者一兩半)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水瀉井花水下。并宜服后忌腥臊熱膩生冷之物。
(出楊氏家藏方)
治水瀉積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燒留性)巴豆(四十粒去殼燒存性此二字別研)草烏頭(二錢燒留性)百草霜(四錢)上為細(xì)末。酒煮蠟一兩和丸。芥子大。每服五丸。小兒三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水瀉米飲下。食前服。
茯苓湯
(試驗(yàn)方)
治因傷冷飯。水泄。一夜約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
赤白。腹中茯苓(六分)澤瀉(一錢)當(dāng)歸身(四分)蒼術(shù)(二分)生姜(二錢)肉桂(五分)豬苓(六分)甘草(半錢炙)升麻(二錢)芍藥(一錢半)黃芩(三分生用)柴胡(二分)上
治水瀉。腸虛煩熱。
(出本草方)以林擒實(shí)生食之。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dú)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論)夫脾與胃為表里。脾主運(yùn)化。胃為水谷之海。其精氣化為氣血。以養(yǎng)臟腑。其糟粕傳于大腸也。若脾胃虛弱。受于寒氣?;蝻嬍成?。傷于脾胃。水谷不消。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內(nèi)經(jīng)謂。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蓋為冷熱不調(diào)。氣不相濟(jì)也。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流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腸脹不下痢。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為水瀉。
方
訶黎勒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訶黎勒(煨去核)鹿茸(酥炙去毛)桑根白皮(銼)地榆赤石脂天雄(炮裂去皮臍)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去須)桂(去粗皮)白茅根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當(dāng)歸(切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半兩)肉豆蔻(去殼四五枚)上為末。爛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白芷黃連湯治因傷水飲后。變成暴泄。
白芷(一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地榆(一兩半)當(dāng)歸(銼焙一兩)木香(一兩)赤石脂(豆蔻(一枚煨去殼)白術(shù)(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桂皮(去粗皮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
正氣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日夜不止。
縮砂(蜜炙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赤石脂肉豆蔻(去殼)龍骨石榴皮(焙)甘草(炙銼)人參地榆白術(shù)吳茱萸(湯浸焙炒干)干姜(炮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煮
赤石脂丸
(出圣惠方)
治水瀉心腹痛。四肢逆冷。不納飲食。
赤石脂(三兩)龍骨(二兩)艾葉(一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肉豆蔻(一兩去皮)縮砂(一兩去皮)高良姜(一兩銼)干姜(一兩炮制銼)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大道固腸丸(出御藥院方)治腸虛滑泄。水谷直下。完谷不化。久寒積冷。心腹
脹
滿。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困倦少力。兼治白帶。脈候沉微。
肉豆蔻(醋面裹燒熟為度)硫黃(火)赤石脂(燒紅)白礬(枯過)陽起石(燒一日各一兩)干姜(炮)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兩半)縮砂仁木香(各半兩)白龍骨(二兩半)上件研為細(xì)末。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招闹囡嬒隆?/p>
木香丸治脾胃虛冷。腸滑水瀉。如休息痢不止。
木香白堊(火)肉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干姜(炮)訶黎勒(煨取皮)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嬒?。
日晚再服。
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出圣濟(jì)總錄)取黃荊葉不限多少。陰干搗羅為散。每以米飲調(diào)下三錢。
又方
(出圣濟(jì)總錄)取羊蹄根曬干。刮去皮。搗為末。每服以米飲調(diào)下三錢。
又方
(出圣濟(jì)總錄)取干艾半斤。慢火炒令熱。布裹坐之。冷再炒坐。
香連散
(出圣惠方)
治水瀉。時有腹痛。
木香(半兩)黃連(三分去須微炒)縮砂(三分去皮)當(dāng)歸(三分銼微炒)龍骨(一兩)訶黎勒(三分煨用皮)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莨菪子(一兩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干炒令黃黑色者)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蕪荑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
蕪荑(炒)黃連(去須炒)吳茱萸(湯洗焙炒各三兩)干姜(炮一兩)枳殼(去瓤面炒半兩)縮砂仁(二兩)上為末。煮漿水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漿水散
(出保命集)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
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附子(半兩炮)干生姜甘草(炙)桂(各五錢)良姜(二錢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太陽經(jīng)動下痢為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痢?;蛳缕峁馍F渲谢蛴杏参?。欲起而又下。欲了又不了。又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術(shù)湯。
縮砂丸
(出圣惠方)
治冷氣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中痛。四肢不和。
縮砂(一兩去皮)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銼炮裂)木香吳茱萸(一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上羅為末。用醋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不止。
青木香黃連(去須炒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炒三分)龍骨(半兩)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招囊灾囡嬚{(diào)下。日午再服。以差為度。小兒加減服之。
濃樸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一切水瀉。及冷痢。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一兩)干姜(半生半炮一兩)白術(shù)(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甘草(半生半炙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招拿罪嬚{(diào)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diào)下。日晚再服。
木香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不止。
木香(一錢)草烏(生去皮臍半兩)肉豆蔻(一枚大者去殼)胡椒(半兩研)巴豆(大者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上為細(xì)末。令研勻。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
小兒一丸并用冷萊菔湯下。
龍骨散
(出圣惠方)
治水瀉腹痛。不納飲食。
龍骨(一兩)木香(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微炒)肉豆蔻(一兩面裹煨面令黃為度)濃樸(二兩去粗皮)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二錢。粥飲下。日三四服。
代赭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腸鳴。臍腹撮痛。
代赭(赤)干姜(炮)龍骨(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上為末。研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嬒?。日午再服。
砂丸治水瀉不止。
砂(研)石硫黃(研各一兩)鉛丹(研半兩)巴豆(去皮心出油盡十四枚)上先用巴豆霜研細(xì)。入諸藥同研細(xì)。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姜木瓜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服。
杏仁丸治水瀉。
杏仁(湯煎去兩仁及皮尖七粒)砒霜(末)巴豆(霜)鐺墨(各一錢)上研棗肉丸。粟米大。臨臥。新汲水下一丸。
如圣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滑腸。氣虛久冷。
干姜(炮)高良姜胡椒蜀椒(去目并閉口者)上等分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
訶黎勒丸治水瀉。腸滑不禁。
訶黎勒(二兩面裹煨去復(fù)選皮并面為末)干姜(炮)赤石脂龍骨(各一兩)上為末。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訶黎勒丸治水瀉。
取訶黎勒不拘多少。面裹炭火炮令赤黃。剝?nèi)ッ?。取訶黎勒皮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氖城胺?/p>
治水瀉
南木香縮砂仁白術(shù)(各一兩)丁香(半兩)上銼如麻子大。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煎
濃樸丸治水瀉。
濃樸(三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一兩微炒)木香(一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冷米飲下。
肉豆蔻散治水瀉。腹痛腸鳴。
肉豆蔻(去殼為末三兩)生姜(汁二合)白面(一兩)上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日午再服。
斗門散治暴瀉。日夜無度。
橡斗子(去刺)訶黎勒(煨去核)黃連(去須)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食
立效丸治水瀉不止。
鉛丹(炒半錢)草烏頭(一枚炮制去皮臍)巴豆(三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碎)上先搗烏頭為末。與二味研極勻。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煎陳粟甘草烏梅湯。放溫服下。
黑神丸治水瀉不止。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不出油)杏仁(七枚去兩仁及皮尖炒)鐺墨(一錢)上研極細(xì)。以糯米粥丸。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一丸。
針頭丸治水瀉。腸鳴。及積痢
(一名朱砂丸)巴豆(一枚去皮膜)杏仁(一枚去皮尖二味皆針桃上火燎存性)上細(xì)研約三百轉(zhuǎn)。
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zhuǎn)。面糊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一方以蒸棗肉為丸。
芥子大。朱砂為衣。倒流水下一丸。食前服。
白堊丸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白堊(一兩火過)干姜(炮一兩)楮葉(二兩生研細(xì))上研為末。米糊和丸。
如綠豆大??招拿罪嬒露?。
黃蠟丸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
用硫黃一兩研細(xì)。先用黃蠟熔化。即入硫黃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
備急朝真丹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
硫黃(二兩)牛角(炙研令極細(xì))枯白礬(各半兩)上同細(xì)研。水浸蒸餅。去水。
攪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或鹽湯下。
如圣丸治水瀉。赤白痢。
烏頭(端正大者炮制去皮臍)綠豆上等分為末。新汲水和丸。綠豆大。以丹砂為衣。
每服五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下。水瀉用新汲水下。小兒一二丸。不拘時候。
硫黃丸治水瀉不止。腹臟久冷。不思飲食。
硫黃(一兩)白礬(三兩燒令汁盡)上都細(xì)研為末。以粳米飯和丸。每服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硫黃散治暴瀉所下如破水。
生硫黃白滑石上為末。溫水調(diào)下立止。
干棗方治水瀉。
用青州干棗十枚。去核。入莨菪子填滿。以麻纏卻用炭火燒令煙盡。研細(xì)。每服一錢半。
煎
治水瀉多時不瘥。
取羊角一枚。用白礬末填滿。燒為灰。研為散。每食前。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
針頭丸
(出危氏方)
治夏月水瀉不止。
以大巴豆一粒。去殼。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xì)。用蠟如小豆大蘸此。亦燈上炙令熔。
丸
治水瀉無度。
用干姜末粥飲調(diào)下立效。
治暴水瀉不止。
(出海上方)用肉豆蔻三枚。用濕面裹定。慢火內(nèi)煨令面焦。去面研為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diào)下。
食前服之。神效。
治水瀉
用生姜一塊。連皮切作二片。入明礬一銅錢大。將紙包裹。以文火煨熟。沸湯井水合一盞。嚼爛姜。湯送下。一方服理中湯加肉豆蔻、良姜。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服
肚蒜丸
(出危氏方)
治水瀉。丁必卿云。渠每遇五更必水瀉一次。百藥無
效。服此遂安。
用豬肚一枚。凈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nèi)。肚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肚蒜糜爛為度。
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
玉霜丸
(一名縛虎丸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瀉。小腹疼痛。
茱萸丸
(一名茱萸湯)
治水瀉不止。
如神散治白痢如神。
麻葉(五月五日采陰干乃今人用作布者之麻)上杵細(xì)羅為末。每服二錢。冷水半盞。
調(diào)下。空心服。不要吃熱物。令人閃倒。只吃冷涼物也。若大人病重者。服二錢半。此方治白痢大效。
梅棗湯
(出護(hù)命方)
治水瀉不止。
棗子(大者十枚)罌粟谷(一枚)烏梅(十個)上銼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
治水瀉并赤白痢。
(出十便良方)草烏(大者一兩半)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水瀉井花水下。并宜服后忌腥臊熱膩生冷之物。
針頭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水瀉積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燒留性)巴豆(四十粒去殼燒存性此二字別研)草烏頭(二錢燒留性)百草霜(四錢)上為細(xì)末。酒煮蠟一兩和丸。芥子大。每服五丸。小兒三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水瀉米飲下。食前服。
茯苓湯
(試驗(yàn)方)
治因傷冷飯。水泄。一夜約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
赤白。腹中茯苓(六分)澤瀉(一錢)當(dāng)歸身(四分)蒼術(shù)(二分)生姜(二錢)肉桂(五分)豬苓(六分)甘草(半錢炙)升麻(二錢)芍藥(一錢半)黃芩(三分生用)柴胡(二分)上
治水瀉。腸虛煩熱。
(出本草方)以林擒實(shí)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