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五膈氣,嘔吐酸水者,胸中氣滯,胃有宿飲,冷水停積,乘于脾胃,脾得水濕,則不能消
方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脾胃虛冷。嘔吐酸水。不能下食。四肢乏力。
丁香(半兩)白術(shù)(三分)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干姜(半兩去粗皮)上為散
訶黎勒皮散
治五膈氣,胸中噎塞,嘔吐酸水,不能下食。
訶黎勒皮(一兩)雞舌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豆蔻(半兩去皮)人參(草(一分炙計(jì)時(shí)候,
草豆蔻丸
治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臍腹痛,不思飲食。
草豆蔻(一兩去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縮砂(一兩去皮)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分)雞舌香餅,和搗三二百
白術(shù)散
治五膈氣,嘔吐酸水,寒氣上攻于胸中刺痛,腹脅脹滿,飲食不下。
白術(shù)(一兩)木香(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去白瓤樸(一兩半六分
半夏散
治五膈氣,嘔吐酸水,脾胃虛寒,不能下食。
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檳榔(半兩)紅豆蔻(半兩去皮)桂心(三分)木香(半兩)白良姜(半稍熱
赤茯苓丸
治五膈氣滯,宿食不消,嘔吐酸水,腹脹不能下食。
赤茯苓(一兩)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大麥(一兩炒微黃)桂心(一兩)干姜(一兩炮甘草(半兩十丸。
木香散
治五膈氣,脾胃虛冷,食不消化,嘔吐酸水,四肢不和,面色青黃,漸木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焙)蓽茇(半兩)干姜(半兩炮)訶黎勒皮(一兩)大細(xì)散,每服
檳榔散
治膈氣,脾胃虛寒,不能下食,嘔吐酸水,時(shí)腹胸膈刺痛。
檳榔(一兩)人參(一兩去蘆)白術(shù)(一兩)白豆蔻(一兩去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上為粗散
治五膈氣,及胃口不和,多吐酸水,不思飲食。
木香(半兩)人參(三分去蘆)附子(三分炮制去皮臍)丁香(半兩)干姜(半兩炮制銼)兩)上為散,
濃樸散
治五膈氣,心胸久冷,結(jié)滯,時(shí)多嘔吐酸水,水谷不消。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姜汁炙令香)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炒)人參(一兩去蘆)陳橘皮心(半兩)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chóng)、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附論)夫五膈氣,嘔吐酸水者,胸中氣滯,胃有宿飲,冷水停積,乘于脾胃,脾得水濕,則不能消
方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脾胃虛冷。嘔吐酸水。不能下食。四肢乏力。
丁香(半兩)白術(shù)(三分)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干姜(半兩去粗皮)上為散
訶黎勒皮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胸中噎塞,嘔吐酸水,不能下食。
訶黎勒皮(一兩)雞舌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豆蔻(半兩去皮)人參(草(一分炙計(jì)時(shí)候,
草豆蔻丸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臍腹痛,不思飲食。
草豆蔻(一兩去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縮砂(一兩去皮)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分)雞舌香餅,和搗三二百
白術(shù)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嘔吐酸水,寒氣上攻于胸中刺痛,腹脅脹滿,飲食不下。
白術(shù)(一兩)木香(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去白瓤樸(一兩半六分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嘔吐酸水,脾胃虛寒,不能下食。
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檳榔(半兩)紅豆蔻(半兩去皮)桂心(三分)木香(半兩)白良姜(半稍熱
赤茯苓丸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滯,宿食不消,嘔吐酸水,腹脹不能下食。
赤茯苓(一兩)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大麥(一兩炒微黃)桂心(一兩)干姜(一兩炮甘草(半兩十丸。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脾胃虛冷,食不消化,嘔吐酸水,四肢不和,面色青黃,漸木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焙)蓽茇(半兩)干姜(半兩炮)訶黎勒皮(一兩)大細(xì)散,每服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膈氣,脾胃虛寒,不能下食,嘔吐酸水,時(shí)腹胸膈刺痛。
檳榔(一兩)人參(一兩去蘆)白術(shù)(一兩)白豆蔻(一兩去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上為粗散
木香散
治五膈氣,及胃口不和,多吐酸水,不思飲食。
木香(半兩)人參(三分去蘆)附子(三分炮制去皮臍)丁香(半兩)干姜(半兩炮制銼)兩)上為散,
濃樸散
(出圣惠方)
治五膈氣,心胸久冷,結(jié)滯,時(shí)多嘔吐酸水,水谷不消。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姜汁炙令香)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炒)人參(一兩去蘆)陳橘皮心(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