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霍亂下利

    作者: 朱梓

    (附論)夫霍亂者。冷熱之氣。變亂于腸胃之間。搏于陰經(jīng)。則腹痛而腸鳴。故為霍亂下利之病。

    木瓜丸

    (出圣惠方)

    治霍亂。腹中冷氣下利。

    木瓜當(dāng)歸(切焙)熟艾(微炒)桂(去粗皮各半兩)赤石脂(二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三分)

    烏梅湯

    (出圣惠方)

    治霍亂后。利不止。冷汗出。腹脅脹。

    烏梅肉(微炒)黃連(去須微炒)熟艾(微炒)當(dāng)歸(銼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以上各三脂上搗。

    升麻湯治霍亂。下焦熱毒。利血如鵝鴨肝片不止。

    升麻三分犀角梢地榆(去苗各一分)紫草(去苗三分)荷根(銼碎一兩)黃芩(去每服三錢。以

    黃柏皮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霍亂。下焦大便洞泄。小便自利。

    黃柏(去粗皮一兩半)黃連(去須二兩半)人參(一兩半)艾葉(炒一兩)赤茯苓(去黑皮焙干一兩)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霍亂后下利。

    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黃芩(各一兩)芎當(dāng)歸(銼微炒各一兩半)白茯苓水一大盞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霍亂后。下利無度。腹中痛。

    黃連(去須微炒)濃樸(姜汁炙各三分)黃柏(一分微炙銼)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色)當(dāng)杵。丸如

    止血湯治霍亂。下焦虛寒?;虮憷笠娧?。

    續(xù)斷當(dāng)歸(切焙各三兩)干姜(炮裂四兩)蒲黃(三兩)生干地黃(焙四兩)桂(去粗皮日三服

    烏梅黃連散

    (出圣濟(jì)總錄)

    療霍亂水利。腹中雷鳴。無不瘥。病緣霍亂而下

    者。是冷氣入烏梅肉黃連熟艾葉當(dāng)歸甘草阿魏(碎熬令黃然后為末三兩)赤石脂附子(炮各豬肉。

    黃連散治霍亂后。下利赤白不定。

    黃連(去須微炒)黃柏酸石榴皮地榆(銼)干姜(炮)阿膠(打碎炒令黃燥)濃樸(去去滓。

    伏龍肝湯治霍亂。下焦虛寒?;蛳妊蟊?。此為遠(yuǎn)血成痢。

    伏龍肝(凈揀篩二兩)甘草(炙一兩)干姜(炮二兩半)黃芩(去黑心一兩半)生干地黃(分拍碎。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赤石脂湯治霍亂。下焦熱結(jié)。或痢下膿血煩痛。

    赤石脂(四兩)烏梅(去核炒干一兩)梔子仁(半兩)白術(shù)(一兩半)干姜(炮一兩)升麻三服。

    龍骨湯治霍亂后。虛冷腹痛。下痢不止。

    龍骨當(dāng)歸(切焙)干姜(炮裂)甘草(微炙)人參(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

    白術(shù)湯治霍亂。下利不止而渴者。

    白術(shù)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三次)當(dāng)歸(切焙)人參干姜(炮裂)甘草(微炒各三兩)上

    香豉湯治霍亂。下焦熱毒。痢如魚腦雜。赤血并下。臍腹痛。不可忍。里急后

    重。

    香豉(微炒二兩)梔子仁(三兩)黃柏(去粗皮半兩)地榆(銼半兩)白術(shù)茜根(揀凈銼服。

    理中丸主霍亂。下氣能食。止泄利。

    人參白術(shù)濃樸(炙)茯苓(各六分)姜屑(二分)上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一服十

    白茯苓丸

    (出圣惠方)

    治霍亂后。水利不止。

    白茯苓黃柏(微炙銼)干姜(炮銼各一兩)木瓜(一兩半干者)白石脂(二兩)上搗羅為

    白術(shù)丸

    (出圣惠方)

    治霍亂下利。

    白術(shù)人參(去蘆頭)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

    訶黎勒丸治霍亂水瀉。腸胃冷滑。

    干姜(炮)龍骨赤石脂(各一兩)訶黎勒(三兩以面裹煨取皮并面為末)上為末。以面糊

    藜蘆丸治霍亂。赤白冷熱等疾。及暴瀉。病勢(shì)初發(fā)。吐瀉不止。出入不得。并宜

    服。

    藜蘆(炙去苗)皂莢(酥炙皮子)巴豆(去心皮膜炒去油各一兩)上先搗前二味。

    細(xì)羅為末

    陳橘皮湯治霍亂下利。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干)高良姜(銼各三分)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三次一兩)上搗篩。每

    艾葉湯

    (出圣惠方)

    治霍亂后。泄下不止。

    艾葉(一兩)訶黎勒(一兩煨去皮)上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五六

    又方

    (出千金方)用艾葉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良。如無新者。舊葉濃煎湯服。亦治霍亂轉(zhuǎn)筋。

    又方

    (出千金方)用香薷一把。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良。青木香亦佳。

    治水瀉。霍亂不止。

    (出肘后方)用附子。重七錢。炮去皮臍。為末。每四錢。水二盞。鹽半錢。煎取一盞。溫服立止。

    治霍亂。下利無汗。

    (出肘后方)用梨葉枝一大握。水二升。煎取一升。凡正二月勿食梨。

    治霍亂。唯利不吐方。

    (出圣惠方)人參(半兩去蘆頭)烏牛(一團(tuán)并草)生姜(三分切)上細(xì)銼。拌勻。以淡漿水一大盞。

    治初得痢。冷熱赤白。及霍亂。

    (出海師方)甘草(一兩炙)草豆蔻(七個(gè)銼)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jiān)缙谑中g(shù),又反對(duì)濫施針刀。對(duì)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gè)。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duì)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duì)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shí)、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