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濕腫(附論)

    作者: 朱梓

    夫腎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腎。

    除濕丹

    (出經(jīng)驗良方)

    治腰腳腫。足脛浮腫。筋脈拘攣。便尿不利。目赤瘡疥

    。癰疽發(fā)背。

    澤瀉檳榔乳香(另研)威靈仙赤芍藥大戟(水煮)甘遂(水煮各一兩)陳皮青皮

    葶藶丸

    (御藥院方)

    治脾胃受濕。流于四肢。足脛浮腫。小便澀少。

    苦葶藶(微炒研)黑牽牛(生取頭末)白術(shù)(各半兩)郁李仁(去皮研)赤茯苓(去皮心)上為末

    圣靈丹

    (出衛(wèi)生寶鑒)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四兩炒)木香檳榔茯苓(面裹煨)防己木通人參(各二錢半)上為細(xì)末。

    大半夏湯

    (出危氏方)

    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于腸胃。溢于皮膚。漉漉

    有聲。怔忡喘半夏(浸洗)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

    生濕腫胃氣有本。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淋淫。魯齋許仲平先生。時年五十有八歲。面目肢體曾也鳴滋之不至如常。其肢體浮腫。以導(dǎo)滯通經(jīng)湯主之。良愈。

    導(dǎo)滯通經(jīng)湯專治脾濕有余。胃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一兩)桑白皮(一兩)木香(五分)茯苓(五分)上咀。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

    牽牛丸專治一切濕熱腫滿等病。

    黑牽牛黃芩大黃大椒滑石(各等分)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

    海金砂散專治脾濕太過。通身洪腫。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一兩半半生半熟)甘遂(半兩)白術(shù)(一兩)海金砂(三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煎

    赤茯苓丸專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上為末。棗肉為丸。

    如梧桐子大。

    牽牛湯專治腹中有濕氣。足脛微腫。中滿氣急??人源ⅰP”悴焕?。

    黑牽牛(頭末一兩)濃樸(姜制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姜湯調(diào)下?;蚺R時水丸。

    防己湯

    (出鮑氏方)

    治濕氣浮腫。

    防己(四兩)白術(shù)(三兩)甘草(二兩)上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治脾虛受濕發(fā)腫。一切虛腫皆治。

    (出朱氏集驗方)大附子(大者十枚去皮破四塊用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后去豆將附子焙干)下。

    治水病者

    (出本草)以獺毛皮作褥履著之。并煮汁服。

    治水

    (出本草)取蔥根白皮。煮汁服之一盞當(dāng)下。如病未已。再取根搗碎。吸取其氣。水自下。

    下濕丸

    (出本草)以蜆。糟水煮。服之良。

    去陰一水

    (出本草)以烏臼子油。服一合。令大利。

    治水毒中人。一名溪毒。一名中濕。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

    (出本草)以小蒜三升。咀。于湯中煮。莫令大熟。大熟即無力。捩去滓。適寒溫以浴。若身體發(fā)

    治濕水

    (出本草)以駁驢尿絞汁一服五合良。燥水者。畫體成字者為燥水。用牝驢尿。不成字者。為濕水。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