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臟腑不和,血?dú)馊?,風(fēng)冷之氣,伏留在內(nèi)。因虛上攻胸膈,則人胸中滿塞習(xí)習(xí)如癢。
吳茱萸散
(出《圣惠方》)
治胸痹噎塞,不能下食。
吳茱萸(湯七次焙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白術(shù)赤茯苓上為細(xì)末,用酒面糊為丸,
半夏散治胸痹噎塞,心下煩滿。
半夏(湯七次)前胡(去苗)射干白術(shù)桂心人參(去蘆)枳實(shí)(各一兩麩炒黃去瓤)溫服。
赤茯苓湯治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唾沫。
赤茯苓(去黑皮)細(xì)辛(去苗葉)枳殼(去瓤炒各一兩)橘皮(湯去白焙)桂(去皮各三分)分,去滓空心服
陳橘皮湯治胸痹連心,喉中塞不通。
陳橘皮(湯去白焙)桂心(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赤茯苓(去黑皮)枳殼(去瓤炒各半滓空心溫服,日
半夏湯散治胸痹氣噎塞痛悶。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青橘皮(湯浸去白瓤)木通桂心(各一兩)吳茱萸(一分湯浸七次稍熱服。
半夏丸治心胸塞壅悶,食不下。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桔梗(各二兩)桂(去粗皮一兩半)木香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通氣湯治胸滿氣噎。
半夏(八兩)生姜(六兩)桂心(三兩)大棗(三十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
通氣湯治胸痹滿悶,短氣噎塞。
半夏(八兩)生姜(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茯苓湯治胸中氣塞。
赤茯苓(去皮三兩)杏仁(五十枚湯去皮尖雙仁炒)甘草(炙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
香附子丸治胸膈不利,但是膈間之證,并宜服之。
香附子(一斤半)巴豆(七十或一百枚)枳殼(一斤半)上將藥末醋三四碗,煎至醋盡,曬
橘皮枳實(shí)湯
(一名橘皮生姜湯)
治胸中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燥
澀。
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枳殼(麩炒一兩半)上篩,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生姜一分,同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臟腑不和,血?dú)馊?,風(fēng)冷之氣,伏留在內(nèi)。因虛上攻胸膈,則人胸中滿塞習(xí)習(xí)如癢。
吳茱萸散
(出《圣惠方》)
治胸痹噎塞,不能下食。
吳茱萸(湯七次焙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白術(shù)赤茯苓上為細(xì)末,用酒面糊為丸,
半夏散治胸痹噎塞,心下煩滿。
半夏(湯七次)前胡(去苗)射干白術(shù)桂心人參(去蘆)枳實(shí)(各一兩麩炒黃去瓤)溫服。
赤茯苓湯治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唾沫。
赤茯苓(去黑皮)細(xì)辛(去苗葉)枳殼(去瓤炒各一兩)橘皮(湯去白焙)桂(去皮各三分)分,去滓空心服
陳橘皮湯治胸痹連心,喉中塞不通。
陳橘皮(湯去白焙)桂心(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赤茯苓(去黑皮)枳殼(去瓤炒各半滓空心溫服,日
半夏湯散治胸痹氣噎塞痛悶。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青橘皮(湯浸去白瓤)木通桂心(各一兩)吳茱萸(一分湯浸七次稍熱服。
半夏丸治心胸塞壅悶,食不下。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桔梗(各二兩)桂(去粗皮一兩半)木香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通氣湯治胸滿氣噎。
半夏(八兩)生姜(六兩)桂心(三兩)大棗(三十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
通氣湯治胸痹滿悶,短氣噎塞。
半夏(八兩)生姜(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茯苓湯治胸中氣塞。
赤茯苓(去皮三兩)杏仁(五十枚湯去皮尖雙仁炒)甘草(炙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
香附子丸治胸膈不利,但是膈間之證,并宜服之。
香附子(一斤半)巴豆(七十或一百枚)枳殼(一斤半)上將藥末醋三四碗,煎至醋盡,曬
橘皮枳實(shí)湯
(一名橘皮生姜湯)
治胸中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燥
澀。
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枳殼(麩炒一兩半)上篩,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生姜一分,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