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消腎小便白濁

    作者: 朱梓

    (附論)夫消腎小便白濁如脂者。此由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小便之。下流脬中。與水液混濁。隨小便利下凝膏。故謂之消渴小便白濁也。

    肉蓯蓉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尿脂如泔。

    肉蓯蓉(去粗皮酒浸切焙)地骨皮澤瀉五味子巴戟天(去心)當(dāng)歸(切焙各一兩)磁丹皮(各煉蜜丸如梧

    黃丸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白濁。四肢羸瘦。漸至困乏。宜服此。

    黃(銼)黃連(去須)熟干地黃牡蠣(燒為粉)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各一兩)白茯苓兩去心焙粥飲下

    辰砂妙香散治渴癥小便澀數(shù)而瀝。兼有油濁。

    茯苓茯神(去木)山藥(炮)遠(yuǎn)志(水浸去心焙)黃(各一兩)人參甘草(炙)桔梗砂少許。

    葶藶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葶藶子(慢火炒別搗如膏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桂(去粗皮)羚羊角(鎊)白茯苓(去干炒別搗)牛涂杵搗勻

    黃散

    (出圣惠方)

    治消渴腎虛。心神煩悶。小便白濁。

    黃(銼)麥門冬(去心)茯苓龍骨栝蔞根熟干地黃澤瀉白石脂桑螵蛸(微炒各煎至

    腎瀝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小便白濁如脂。

    白羊腎(一具去脂膜切)黃(銼)杜仲(銼炒)五味子生姜(切各一兩半)生干地黃(焙銼碎。分為二食

    金牙石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小便濃濁如面汁。此為腎冷。

    金牙石(搗碎研)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熟)石菖蒲(各一兩半)貝母(去心一兩)烏梅兩宿曝干微三枚

    銀錫丸

    (出試效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油?;蛉缧由?。

    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蠣密陀僧知母貝母(各一兩)黃丹(半兩)納藥。線縫放冷。用砂盆十日永除根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滑數(shù)。白濁。心神煩躁。

    菟絲子散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多白濁?;虿唤?/p>

    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黃連(去須各一兩)磁兩半微炒)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每于食前。以清粥飲調(diào)下二錢。

    鹿茸丸

    (出圣惠方)

    治心腎虛。煩渴引飲。胸間短氣。小便自利。

    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各一兩半)黃芩赤瓜根人參(去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山茱萸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飲水極多。肢體羸弱。小便如米泔。腰膝冷

    痛。諸方不能土瓜根(銼)苦參龍骨(細(xì)研各一兩半)黃連(去須三兩半)山茱萸栝蔞根(銼各一兩每

    遠(yuǎn)志丸

    (出三因方)

    治消腎。小便滑數(shù)。白濁。將欲沉困。宜服。利白濁泄

    遺。

    人參白茯苓川姜(炮各半兩)遠(yuǎn)志(去心姜汁制炒)牡蠣(取粉各一兩)上為末。用

    桑螵蛸丸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白濁。久不瘥。

    桑螵蛸(微炒)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黃連(去須各一兩)熟干地黃(二兩)山

    鐵粉丸

    (出圣惠方)

    治消腎。心肺熱極。羸瘦乏力??诟尚臒P”闳缰?。

    鐵粉(一兩細(xì)研)生地黃(三兩)雞(二兩微炒)牡蠣(二兩燒為粉)黃連(一兩去以粥飲下三十丸

    鐵粉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臟腑枯燥??诟梢?。小便如脂。

    鐵粉(研水飛過干秤再研)黃連(去須各三兩)雞(陰干五枚炙熟)牡蠣(炒研如麩二大。

    天雄散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滑數(shù)白濁。心神煩躁。

    白石脂(三分)露蜂窠(微炙)天雄(各半兩炮裂去皮臍)上粗搗篩。以水二大盞半。

    入棗

    黃散

    (出圣惠方)

    治消腎。小便滑數(shù)白濁。令人羸瘦。宜服。

    五味子黃(銼各半兩)雞(一兩微炙)上件粗搗篩。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消渴飲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口渴。

    黃連(去須)栝蔞根(各五兩)上為末。生地黃汁和劑。石臼內(nèi)用木杵。涂酥搗勻熱。丸如

    蠟苓丸

    (出危氏方)

    補(bǔ)虛治濁。止渴潤(rùn)腸。婦人血海冷。白帶、白淫、白濁

    黃蠟云白茯苓(去皮各四兩)上茯苓為末。溶蠟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不饑飽。

    細(xì)嚼下

    加減八味丸

    (出危氏方)

    治腎水枯竭。不能上潤(rùn)。心火上炎。不能下濟(jì)。由

    煎熬而生。心煩

    瘦小。宜降心火生腎熟地黃(大者先焙干切酒蒸七次以焙干秤二兩)真山藥(微炒一兩)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骨)白茯苓(梧桐子大。

    最作可渴后用此方。三日渴止。又云一士大夫病渴。療治累歲不安。一名醫(yī)使服此八味丸。不半載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今醫(y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服此降其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

    磁石湯

    (一名腎瀝湯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腎。小便白濁如凝脂。形體羸瘦。

    磁石(六兩別搗如米粒分為二十貼每煎時(shí)取一貼綿裹)黃(細(xì)銼)人參五味子(各一兩十貼。

    每下藥末。更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兩服之。

    茯兔丹

    (一名玄兔丹)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治白濁不問老少年深者?;蛴幸箟?mèng)走泄。遺瀝澀痛?;虺嗷虬?。皆酒色過度。上盛

    下虛。心

    。婦人赤白人參黃蓮肉(去心)茯神白茯苓麥門冬北五味(各一兩)甘草黃芩地骨皮

    又方此藥去根。不可連用。服盡前藥。方可用此。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人參茯苓枯白礬白龍骨遠(yuǎn)志(去心)黃(各一兩)龍齒雞頭子(帶殼)家韭子螵蛸(鹽水炒半

    兼服后藥。

    桔梗(炒)薏苡仁(炒)干葛人參白茯苓蓮肉(去心各一兩)白術(shù)甘草白扁豆(姜(炮)山咀。每服二錢

    治濁

    白茯苓老松皮雞頭子蓮肉(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用金櫻膏為丸。每服三十丸。

    鹽湯或

    又方

    人參白茯苓花龍骨牡蠣胡桃肉(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煮羊腎為丸。每服三十丸。

    鹽大凡消渴之癥。皆由腎氣虛。蓋肺主氣而心主血。血枯脈燥。心火上炎。腎水下流。乃至火愈執(zhí)。

    水陸二仙丹大治男子夢(mèng)遺白濁。腰膝酸疼。

    雞頭子(和殼為末)上用金櫻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招柠}湯下三十丸。孫氏存仁方。

    金櫻

    補(bǔ)方定心志。安神除煩。

    人參琥珀麥門冬(去心)黃蓮肉當(dāng)歸鹿茸(各一兩)肉蓯蓉白茯苓遠(yuǎn)志

    支感丹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治白濁遺精。

    菟絲子(酒炙)白茯苓(各五錢)秋石(一兩)上為末。百沸湯一盞。井花水一盞。為陰陽

    金鎖丹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治白濁。

    白茯苓茯神(各二兩)遠(yuǎn)志(一兩炒去心)牡蠣(四兩)五花龍骨(一兩半)上為末糯

    羊腎丸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治白濁妙甚。第三次用。本事方云。申酉時(shí)腎

    開。宜進(jìn)此藥。

    大雞頭(二兩一分)家韭子牡蠣(各二兩)半夏木豬苓(赤者同半夏炒每各三兩)上服

    治赤白濁。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人參黃茯苓龍骨白石脂()牡蠣(各一兩)栝蔞根桑螵蛸(各半兩)上為

    治白濁小便頻數(shù)。夢(mèng)遺不禁。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牡蠣龍骨白礬白茯苓秋石人參黃(各一兩)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治元陽虛極。小便如脂。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蒼術(shù)茴香川烏川楝子川椒龍齒牡蠣破故紙(各一兩同炒赤)上為末和為丸。

    治白濁。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菟絲子(酒煮一日焙干)巴戟(去心酒浸煮)破故紙(炒)鹿茸山藥赤石脂五味子(

    又方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石菖蒲甘草(炙各半兩)人參當(dāng)歸赤茯苓五味子紫菀(去蘆)柏子酸棗仁(各七分。

    不拘時(shí)溫服。

    三搏丸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治遺精白濁。

    人參五味子黃(各一兩蜜炒)白礬龍骨五倍子罌粟殼川楝子(炒)茴香牡鹽湯或

    補(bǔ)骨脂丸

    (同前方)

    治夢(mèng)遺。

    益智仁(二兩去殼青鹽五錢炒)川巴戟(一兩去心)補(bǔ)骨脂(一兩凈洗)龍骨(一兩火)杵百下

    百段錦散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凡渴濁必先看為何證。有濁無渴。先服百段

    散。后用白羊

    用沉香散。次用珍五苓散清心蓮子飲上二方根據(jù)方制等分打合。赤濁則除肉桂。用生姜蓮子同煎。每日二服

    白羊腎丸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半夏豬苓(二兩)上將半夏凈洗。豬苓同炒。色褐為度。卻用半夏為末。酒煮羊肉外腎爛心下

    沉苓丸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白茯苓(半斤去皮凈)豬苓(五兩)上將茯苓銼成大塊。豬苓為皮片。用瓦器煮。

    以豬苓沉空心

    沉香散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珍珠丸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生珍珠(一兩)麝香龍腦人參天花粉干葛白茯苓甘草紫草(各二兩)朱砂

    渴濁藥味總括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牡蠣(用紙包定用鹽拌黃泥固濟(jì)大火紅后取出去泥鋤窟約一尺深埋三宿卻取研入)家韭子苓用紙包諸藥只根據(jù)大凡渴濁先用秘傳降氣數(shù)服。后用清心蓮子飲。服一月。卻兼服羊腎丸。及八味丸之屬。

    五味子丸

    (經(jīng)驗(yàn)良方)

    治稟賦弱。小便數(shù)亦不禁。

    五味子(四兩)熟地黃(六兩)肉蓯蓉(八兩)菟絲子(二兩酒浸蒸)上為末。

    酒煮山藥末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