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消渴后成水病

    作者: 朱梓

    (附論)夫脾土也。土氣弱則不能治水。消渴飲水過度。脾土受濕而不能有所制。則泛溢妄行于皮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nèi)。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shù)飲或為

    紫蘇湯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遍身浮腫。心膈不利。

    紫蘇莖葉桑根白皮(銼)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羚羊角(鎊)檳榔(銼各三分)木香二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赤茯苓湯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頭面腳膝浮腫。胃虛不能下食。心胃不和

    ?;蛲履?。

    赤茯苓(去黑皮)紫蘇子白術(shù)前胡(去蘆頭)人參(各一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桂盞半。

    生姜半分拍碎。棗二枚擘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防己丸

    (出圣惠方)

    治消渴瘥后。津液枯竭。身體浮虛。欲成水病。

    防己豬苓(去黑皮)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半)栝蔞根赤煉蜜丸梧桐

    瞿麥湯

    (出圣濟總錄)

    治消渴欲成水氣。面目并膝脛浮腫。小便不利。

    瞿麥穗滑石澤瀉(各半兩)防己(三分)黃芩(去黑心一分)桑螵蛸(炒十四枚)大黃

    豬苓散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漸成水病。

    豬苓(去黑皮)人參(各三分)木通(銼一兩一分)黃連(去須一兩半)麥門冬(去心焙)

    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數(shù)飲嘔逆。虛羸欲成水病。

    赤茯苓(去黑皮)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升麻(一兩)桑根白皮(銼二兩)陳

    葶藶丸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浮腫成水病。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栝蔞子(一兩)漢防己三四服。

    蘿蘇散

    (出圣惠方)

    治消渴后。變成水氣。令作小便出。

    蘿卜子(三兩炒令黃)紫蘇子(三兩微炒)上為細散。每服煎桑根白皮湯。調(diào)下二錢。日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