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消中

    作者: 朱梓

    (附論)夫消中病者。由渴少而飲食多也。一名內(nèi)消。此由脾臟積熱。故使消谷也。亦有服五石之藥。熱結(jié)于腎內(nèi)。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shí)。實(shí)則生熱。熱則消水。故小便少也。又臟腑虛冷。

    氣虛

    肉蓯蓉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虛極。小便無度。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二兩)澤瀉熟地(焙)五味子巴戟天(去心)地骨皮人參栝骨磁石(每服三

    牡蠣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心神煩熱。肌肉干瘦。小便赤黃。腳膝無力。吃

    食不生肌膚。

    牡蠣(三分燒為末)朱砂(半兩細(xì)研)龍齒(三分)蘆薈(三分)黃連(二兩去須)鐵粉((三分炒令黃候。煎大

    天門冬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

    便稠濁。

    天門冬(去心焙二兩半)雞內(nèi)金(三具微炒)桑螵蛸(十枚炙)土瓜皮(干者)肉蓯蓉(酒蠣(各二丸。

    煎粟

    牡蠣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食已即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稠濁

    。

    牡蠣(研)赤石脂(研)栝蔞根(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干一兩)皮毛酒浸炙)煉蜜丸如梧

    附子豬肚丸

    (出三因方)

    治消中多因外傷癉熱。內(nèi)積憂思。喜啖咸食及面。

    脾胃干燥。

    附子(炮去皮臍)檳榔(不焙各一兩)鱉甲(醋炙兩半)當(dāng)歸知母木香(炮)川楝(銼殼(麩炒去同

    豬腎薺湯

    (出千金方)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

    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薺石膏(各二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棉裹)知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始达嬛O陆篃嵴?。夜輒合一劑。病勢(shì)漸歇即止。

    鉛霜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久不瘥。令人干瘦少力。心神煩亂。眠臥不安。

    鉛霜(三分細(xì)研)金箔(細(xì)研)銀箔(細(xì)研)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黃連(半兩)子芩(瓜根(半

    黃丸

    (出圣惠方)

    治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黃。腳膝少力??v食不生肌膚。

    黃(一兩切)牡蠣(三兩燒為粉)栝蔞根(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去兩)薯蕷(半兩以清粥飲

    薺丸

    (出濟(jì)生方)

    治強(qiáng)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后。多

    作癰疽。多薺大豆(去皮)茯神(去木)磁石(研極細(xì))玄參栝蔞根地骨皮(去末)石斛末。用豬腎一少

    薺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內(nèi)消所食物。皆作小便。兼治強(qiáng)中。

    薺大豆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切)磁石(搗如米粒)葛根(銼)石膏(碎)黃芩(煎至一

    茯神丸

    (出直指方)

    治消中煩熱消谷。小便數(shù)。

    人參(去蘆)茯神(去木)生干地黃(去土)黃連(凈)麥門冬(去心)枳殼(去瓤)牡蠣為末。

    煉蜜

    肉蓯蓉散治渴多者。不問食。宜煮散服。

    桑根白皮薏苡仁五味子(各六兩)通草紫蘇莖葉(各四分)復(fù)盆子枸杞子(各八分)每貼用水一

    石子薺湯

    (出三因方)

    治強(qiáng)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飲食?;蚍な?/p>

    真氣既脫。藥

    于下焦。三消之中薺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栝蔞根磁石(碎)知母干葛黃芩甘草(各大豆。入

    黃湯

    (出千金方)

    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shù)。

    黃芍藥生姜桂心當(dāng)歸甘草(各二兩)大棗(二十枚)黃芩干地黃麥門冬(

    水銀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食飲無度。小便日夜頻數(shù)。轉(zhuǎn)加羸瘦。

    水銀(一兩)銀箔(二百片與水銀共研)鐵粉(別研)牡蠣(各三兩)栝蔞根麥門冬(別研三味和

    白術(shù)散

    (出直指方)

    治消谷消中善饑。

    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炙)藿香葉(去土各一兩)白干葛(二兩)木香(半兩)北五不拘時(shí)服肌陽強(qiáng)

    知母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渴消中。久不瘥。

    知母(焙)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犀角(鎊)鉛霜雞(炙)土瓜根(各半兩)白茯大。每服十

    薺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煩熱。吃食旋消。四肢瘦弱。

    薺(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葛根(一兩)石膏(二兩)黃芩栝蔞根知母甘草不

    黃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煩悶。熱渴不止。

    黃(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蘆根(一兩)栝蔞根(一兩)紫蘇莖葉(一兩)生干地四錢。以水一

    鉛霜丸

    (出圣惠方)

    治消中??曙嬎欢唷P纳駸﹣y。四肢燥熱少眠。宜服

    。

    鉛霜(三分細(xì)研)栝蔞根(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三分細(xì)研)知母(三分)研了藥令勻。煉

    茯神丸

    (出危氏方)

    治消中煩熱。小便數(shù)。

    茯神(一兩)地骨皮黃(銼)知母(各半兩)牡蠣(一兩燒為粉)栝蔞根(三分)黃連杵。丸梧桐

    黃連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小便數(shù)。

    黃連(五兩去須)栝蔞根白龍骨(碎)苦參牡蠣(研)山茱萸土瓜根(切)葳蕤(各服。

    澤瀉丸

    (出圣惠方)

    治消中熱渴不止。小便數(shù)。四肢無力。

    澤瀉(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車前子(半兩)黃連(三分去須)牡蠣(一兩燒粉)桑煉和搗三二百杵。丸梧桐子大。不計(jì)時(shí)候。以蠶蛹湯下三十丸。

    黃芩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脾胃熱極。消谷引食?;癁樾”?。

    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栝蔞根梔子仁石膏(碎)淡竹葉(各一兩)上咀

    地骨皮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虛羸。煩熱口苦。眠臥不安。

    地骨皮(二兩)栝蔞根(一兩)石膏(二兩)黃連(一兩)甘草(二兩炙微赤)上為散。每

    順氣散

    (出濟(jì)生拔萃)

    治消中者。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以此下之。

    不可多利。微濃樸(一兩制)大黃(四錢)枳實(shí)(二錢)上銼水煎五錢。食遠(yuǎn)服。

    姜粉散

    (出危氏方)

    治消中多因外傷脾熱。。內(nèi)積憂思。喜啖咸食。至脾胃

    干燥。飲食倍生姜(研粉控汁)輕粉上搜勻。每服二錢。長流水調(diào)下。齒浮是效。投豬肚丸補(bǔ)。

    黃柏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消中。

    黃柏(二兩去粗皮)黃連(半斤)上為末。用酥拌和。搗三百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豬肚黃連丸

    (出直指方)

    治久消渴。變?yōu)橄姓?。飲食到胃。?shí)時(shí)消化。小

    便多而色白。

    豬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黃連(五兩搗羅為末)上以大麻子仁二合爛研。水四升調(diào)如杏以木臼搗可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shí)。

    神效散

    (出圣惠方)

    治消中渴不止。心神煩熱。皮膚干燥。宜服此。

    浮萍草(三兩干者)土瓜根(一兩半)上為散。每服二錢。以牛乳汁調(diào)下。不計(jì)時(shí)候。

    菟絲子丸

    (出指南方)

    治精血枯竭。肌肉消瘦發(fā)渴。

    菟絲子(洗凈酒浸炒干)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吞下。為末調(diào)服亦得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

    (出千金方)鹿角(炙)上為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

    又方

    (出千金方)漚麻上搗汁服一升佳。

    豬肚丸治強(qiáng)中消渴。服石子薺湯。瘥退??煞搜a(bǔ)養(yǎng)。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

    (出千金方)用葵根如五升盆大兩束。(外臺(tái)云五十斤)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蓯蓉丸

    (出指南方)

    治消渴。

    蓯蓉五味子山茱萸(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鹽酒飲下

    栝蔞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內(nèi)消肌膚羸瘦?;蜣D(zhuǎn)筋。小便利甚。

    栝蔞根黃連(去須)防己(銼)鉛丹(研各一兩半)上為散。與鉛丹和勻。每服二錢。

    黃連豬肚丸

    (出危氏方)

    治強(qiáng)中渴。服栝蔞根散。薺湯后。便可服此。亦

    能補(bǔ)養(yǎng)。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黃連(去須)小麥(炒各五兩)天花粉茯神(去木各四兩)麥門冬如不能

    茱萸丸

    (出十便良方)

    其人素渴引飲。一旦不渴。小便日夜數(shù)十行。氣乏肉

    消。謂之消中蓯蓉五味子山茱萸干山藥上件藥等分。搗羅為細(xì)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

    止渴潤燥湯

    (出鮑氏方)

    治消中大便秘澀燥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白

    。唇口干燥。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甘草(二分)黃柏(一錢酒浸)知母(一錢)石膏(七分)杏根(三錢)荊二碗。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忌辛熱物。

    清涼飲子

    (一名生津甘露湯出試效方)

    治消中能食而瘦??诟缮喔?。大便燥

    結(jié)。小便頻數(shù)羌活(一錢)柴胡(一錢)升麻(四錢)防風(fēng)(五分)當(dāng)歸身(六分)生甘草(五錢)炙甘錢五分)黃柏(一錢)黃食后服。

    甘草石膏湯

    (一名清神補(bǔ)氣湯出試效方)

    治消病全愈。再添舌白滑微腫。咽

    喉咽唾覺痛。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桃仁(一錢)當(dāng)歸(一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石膏(紅花(少許)二盞。煎至

    治強(qiáng)中

    (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莖長興。不交精自出??识娉嗪谫D_酸疼

    。

    茯神(去木皮半兩泔水煮)栝蔞根(二錢)遠(yuǎn)志(去心半兩小麥炒)上咀。用葛根及鹽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公元前五世紀(jì)? )原題戰(zhàn)國時(shí)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gè)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作者:
  •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葉霖
  • 作者:
    徐靈胎
  • 作者:
    王九思
  • 《普濟(jì)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侗静菥V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作者:
    朱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