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癥瘕(附論)

    作者: 朱梓

    夫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diào)。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后語飲食在心左。

    小急三因方云。癥瘕積聚。隨氣血以分門。故方云以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不亦明矣。況七者火數(shù)屬心。蓋血生于心。八者木數(shù)屬肝。蓋血歸于肝。雖曰強分。理侶不混。夫癥者堅也。堅則難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然七癥八瘕之名。經(jīng)論亦不詳出。雖有蛟龍、蛇、鱉、肉、發(fā)、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耳。若婦人七癥八瘕。則由內(nèi)、外、不內(nèi)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古人將婦人病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zhí)泥。婦人癥瘕并屬血病。龍蛇魚鱉等名。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腹臟。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坯塊。雖內(nèi)外所感之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所謂醫(yī)者意也。如敗梳治風瘕。銅屑治龍瘕。

    曲治米瘕。鍛石治發(fā)瘕。如此等類。方論至多。不復繁引。學人可以理解。

    砂丸治干血氣癥瘕氣塊。黃瘦。臍肚痛不忍。

    砂(三錢)全蝎(二錢)丁香(二錢)蓬術(半兩)三棱(半兩)沒藥(半兩)芫青(二炒)地膽(半兩(一兩)狗脊(半子大。每服二三

    如意丸治積聚塊痛。疝瘕癥癖等疾。

    沉香木香大丁香蓽澄茄使君子辣桂川白姜桃仁(炒)五靈脂(炒)砂(醋莪術肉豆

    化癥丸治丈夫婦人。小兒年深日近。沉積瘕塊。面色青黃。時上搶心。吐水吞酸

    。舌生白

    。漸至瘦瘠。

    巴豆(五兩)丁皮(二兩)木香(一兩半)蓬莪術(三兩醋煮透)荊三棱(三兩)丁香(一膝(一兩)石末稀面糊為五蘇木同酒、童子小便各一半。煎五七沸。溫酒空心吞下。自后每日用溫酒下三丸。其血塊逐漸消失。從大小二便去盡。自知。小兒蛔蟲腹痛。不能忍。日夜叫喚。橘皮湯下七丸。諸蟲皆宜下。常服白湯或姜湯下三五丸。中酒及酒積大便臭者。白湯舊酒各半。吞下七丸。一切噫塞。心下硬痛。加棗湯下五丸。不拘時候。

    大黃丸治久積癥瘕發(fā)動。心腹疼痛不可忍。

    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雄黃(半兩細研)麝香(二錢細研)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朱砂(兩)當歸(干姜(半兩以酒粥

    防葵丸治癥瘕喘嗽。腹中痛。吃食減少。四肢乏力。

    防葵(三分)桂心(半兩)木香(半兩)桔梗(三分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煨銼)當湯浸去皮微

    三圣丸治積年癥瘕癖塊。諸藥療治不瘥。至效。

    舶上硫黃(一兩)水銀(半兩)砂(一分)上三物乳缽內(nèi)研如粉。卻以生鐵鍋內(nèi)。用文武次以。

    赤芍藥當歸京三棱蓬莪術紅花(各一分)并細銼以法酒一升。煎及一半。漉出。

    砂結伏所有藥渣瀝了。焙干為末。別入。

    干地黃(半兩)真蒲黃芫花(各一兩微炒焦黃)上為末。以前一般糊丸如綠豆大。

    治婦人

    木香丸治癥瘕心腹脹痛。胸膈煩悶。不欲飲食。四肢少力。

    木香(三分)肉桂(三分去皴皮)砒霜(一分)大戟(一分半銼碎炒微黃)京三棱(半兩微青橘皮(半更研令勻

    砂丸

    (出圣惠方)

    治癥瘕。腹內(nèi)疼痛。

    砂(一兩細研)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香(三分)肉三棱(二件藥為

    京三棱散治癥瘕。氣腹脹痛。

    京三棱(一兩微煨銼)柴胡(三分去苗)桔梗(一兩去蘆頭)木通(一兩銼)當歸(三分銼兩涂醋炙令黃姜半分。

    鱉甲丸治癥瘕。或寒或熱。羸瘦不欲飲食。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桑耳(二兩)吳茱萸(三分)龜甲(一兩)附子(半兩炮)件藥為末。煉

    大通丸治癥瘕神效。

    川烏頭(二兩炮裂去皮臍)砒黃(一分細研)芫花(一兩醋拌炒令黃)巴豆(一兩去皮心研莢(一兩去黑豆面和

    玄胡丸

    (出濟生拔萃方)

    解化傷滯。內(nèi)消飲食。治吐利腹脹。心腹刺痛。癥瘕

    結氣。蟲煩不玄胡當歸青皮(去白)雄黃(飛)蓬莪術(紙包煨)檳榔木香(各四兩)荊三棱(時

    三棱湯

    (出宣明論)

    治癥瘕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

    荊三棱(二兩)白術(一兩)蓬莪術(半兩)當歸(半兩焙)檳榔木香(三錢)上為末。

    頂珠丸治積氣塊痛。年久脾積。癖瘕之疾。

    丁香木香淡豉砂(醋浸半日并曬干)朱砂(研細各一分)巴豆(去油一錢半)上為以冷

    芎散

    (出圣惠方)

    治癥瘕久不瘥。令人不能食。羸瘦少力。

    芎(一兩)桂心(一兩)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檳榔(至六分。

    治癥瘕不消。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檳榔(二兩)桃仁(一兩湯浸去皮以慢

    硝石大丸

    (出三因方)

    治二十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chǎn)無子。并欲服寒食散。而

    腹中有癥瘕實

    人困。

    硝石(六兩樸硝亦得)人參甘草(各二兩)大黃(八兩)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

    置銅使微齊戒亦不和冷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治癥瘕久不瘥。令人不食。羸瘦少力。

    鱉甲(三兩涂醋炙令黃去裙)京三棱(三兩微煨銼)桃仁(二百枚湯浸去皮尖雙仁以水三同煎

    治癥瘕方

    上用槲樹白皮。煎。令可丸服后。知病動。若下減之。

    療癥瘕久痼冷病。

    上以雄雀屎蜜和丸。飲服或和少干姜服之。大肥悅人。

    療破癥瘕瘧。并治五痔。陰蝕、濕癉。女子陰隱瘡。及骨節(jié)中寒熱。

    上以鱉甲水煮作浴。漬之。甚良。

    積氣丹治一切新久沉積氣塊。面黃黑瘦。有氣無力。癥瘕積聚??谕滤崴?。

    檳榔(二枚)芫花(一兩)荊三棱雞爪黃連牛膝章柳根(各一兩)青皮(去白)陳皮姜(炮)為末。醋面糊丸

    玄胡丸治消積聚癥瘕。解中外諸邪所傷。

    玄胡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當歸木香雄黃(別研)荊三棱生姜(各一兩)上為

    一握七丸治臟腑宿蘊風冷。氣血不和。停滯宿飲。結為癥瘕坯塊。及婦人血瘕。

    腸胃中寒

    步不能。常服神曲(半斤炒黃)大附子(二只炮去皮臍)甘草(二兩炙)上為末。煉蜜丸。每左手一握。

    如神木香丸治谷氣聚結。癥瘕。胸脅悶痛。或吐酸水。食后噫作生熟氣。腹脹泄

    瀉。及四木香砂(滴淋控干)蓬術(炮)胡椒半夏(漿水煮)干漆(炒大煙盡各半兩)縮砂仁為末。蜜丸如

    干柿丸治多年積聚。氣塊癥瘕。取宿食。

    砂(研)砒霜粉霜干漆(燒煙出)鱉甲(去裙醋炙)黃連(去須各一分)旋復花(梃不者去皮用粟米柿

    黑神丸消化癥瘕。積聚酒食毒。及冷氣膨脹。五膈噎氣。婦人血氣。

    木香(一兩)官桂(二兩)附子(一兩)當歸(二兩)干姜(二兩)細墨(一兩)白術(二醋煮數(shù)沸焙干杵為末。

    用生姜湯下。婦人血氣。紅花酒下。取多年厭食。干柿裹十丸。生姜湯下。臨臥服。

    順氣丸治積聚癥瘕。積年氣塊。發(fā)則大腸閉。得通利。則病蘇閉則復作。

    大黃(五兩半生半熟)車前子檳榔麻仁(炒)牛膝(酒浸)郁李仁(湯去皮)菟絲子(子大

    治癥瘕癖。氣痞積聚。冷氣血塊。宿食吐痰水。

    (出永類鈐方)用青黑大巴豆勿令白膜破。但去其殼。分作兩片。清麻油略潤之??招臏厮滔乱幻?。

    以飲如棗

    治癥瘕積聚。去三尸。益氣、延年、卻老。

    上雄黃二兩。細研為末。九度水飛過。卻入新凈竹筒內(nèi)盛。以蒸餅子一塊。塞筒口。蒸七度

    療癥瘕

    (出本草)上羊脂同蒜齏。食一升。良。

    治腹內(nèi)癥瘕

    (出本草)上取魚甲炙浸。酒服之。

    治癥瘕積聚。去三尸。輕身益氣延年。卻老。百病不侵。甚益人。

    (出本草)上用天門冬。不計多少。去心皮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以酒飲之不絕。

    治瘕

    (出本草)上用扁豆葉。和醋煮服之。

    治雞瘕

    (出本草)以紫蘇一升煮服。昔南齊褚澄善醫(yī)。為吳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

    汝有子過足說

    治癥瘕氣塊

    琥珀(一兩味甘平)鱉甲(一兩咸平惡礬石)荊三棱(一兩味苦平)延胡索(半兩味辛溫)匕。

    每日二

    治癥瘕腰痛

    用淡菜先煮熟漉出。除去半邊鎖殼及毛了。將汁澄清。再將淡菜半邊殼肉入內(nèi)。卻入蘿卜或

    治癥瘕

    用魚脂二升。盛銅器中。作大火炷脂上然之。令暖。徹于癥上。熨之以紙藉腹上。晝夜勿息

    治蛟龍病。誤食蛟龍子。入腹中。堅痞如石。

    用寒食餳三升。每服五合。一日三服。遂吐出蛟龍。有兩頭及尾。寒食餳即寒食節(jié)日餳者是也。

    昔開皇六年。有人正月食芹得之。其病發(fā)似癇。面色青黃。服寒食餳二升。日三。

    蛟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