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總論

    作者: 朱梓

    夫五臟皆有上氣喘咳。但肺為五臟華蓋。百脈取氣于肺。喘既動(dòng)氣。故以肺為主病者。

    右手皆夫諸氣者皆屬于肺。諸喘者亦屬于肺。是以人之一呼一吸謂之息。呼吸之間。脾受其氣。

    通情不死挾和虛壅腫中紫有下要安救正氣欲絕之時(shí)。邪氣盛行。多壅逆而為喘。然則喘之危惡。又安可以尋常目之乎。婦人產(chǎn)后喘急。為病尤亟。因產(chǎn)所下過(guò)多。營(yíng)血暴竭。衛(wèi)氣無(wú)所生。獨(dú)聚于肺。故令喘急。謂之孤陽(yáng)難治。治法當(dāng)推所感。詳虛實(shí)冷熱治之??v是得愈。必年年遇此時(shí)。必發(fā)喘急者有之。千金云。治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蜔嵬鶃?lái)。欲死。不堪服藥。此可以治胸中喘。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以布蘸汁薄胸中。再蘸再薄即效。

    凡上喘中滿。酸心腹脹。時(shí)作聲痞。氣上下不能宣暢。叔和云。氣壅三焦。不得昌也。

    可用平胃

    團(tuán)參丸

    (出簡(jiǎn)易方)

    治五臟相乘。營(yíng)衛(wèi)失度。不能隨陰陽(yáng)出入。以成呼吸。故

    氣經(jīng)于臟。

    桑白皮(銼炒)團(tuán)參(各三兩)人參白術(shù)杏仁(去皮尖炒)麥門(mén)冬(去心)桂心陳瀉枳實(shí)食前

    紫蘇子湯

    (出危氏方)

    治憂思過(guò)度。邪傷脾肺。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

    去。漉漉有聲紫蘇(一兩一方用紫蘇子)大腹皮草果仁半夏(湯浸洗七次)白術(shù)枳實(shí)(去根皮)人每服四錢(qián)

    杏參飲

    (出濟(jì)生方)

    治因墜墮驚恐。渡水跌仆。疲極筋力。喘急不安。

    人參桑白皮橘紅大腹皮檳榔白術(shù)訶子(面裹煨取肉)半夏(湯泡七次)桂心(水一盞半。

    生姜五片。入紫蘇葉七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玉華散

    (出直指方)

    治咳嗽上喘。調(diào)順?lè)谓?jīng)。清利咽膈。安和神氣。

    甜葶藶(焙香)桑白皮(炒)天門(mén)冬(去心)馬兜鈴半夏(制)紫菀杏仁(去皮尖)貝四片。

    大棗

    神秘湯

    (出直指方)

    治水氣作喘。

    陳皮北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檳榔桑白皮(炒)半夏(制)甘草(炙各等分)上銼

    雄黃丸

    (出直指方)

    治喘。

    雄黃研白礬()木香生葶藶(各一分)馬兜鈴(去殼)雞內(nèi)金淡豆豉(各三錢(qián)半)椒大。每

    加減瀉白散

    (出拔萃方)

    治陰氣在下。陽(yáng)氣在上??人源?。

    桑白皮(一兩)甘草(五錢(qián))陳皮五味子人參(各五錢(qián))地骨皮(七錢(qián))青皮(二錢(qián))后服之。

    加味控涎丸

    (出危氏方)

    治風(fēng)熱上壅?;蛑须渫A羲?。喘急及四肢浮腫。腳

    氣入腹。平常大戟芫花甘遂甜葶藶巴豆(各一兩去殼)黑牽牛(三兩炒取頭尾)白芥子(炒二兩)草藥及熱水。

    五味子湯

    (出直指方)

    治寒熱喘。

    北五味子杏仁橘紅(各一兩)麻黃(去節(jié)一兩半)甘草(炙)生干姜辣桂(各半兩)

    五味子散

    (出百一選方)

    治肺虛寒。理喘下氣。去痰飲。務(wù)觀郎中姊。發(fā)喘嗽

    。服諸藥皆不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陳皮(去白三分)桂茯苓五味子(各一兩)上銼為散。

    麥門(mén)冬湯

    (出三因方)

    治嘔逆。上氣喘急。咽喉不利。止逆下氣。

    麥門(mén)冬(去心一兩一錢(qián))半夏(制六錢(qián))人參(一分)甘草(炙一分)粳米(二錢(qián))大棗

    五味子湯

    (出百一選方)

    治寒喘。

    橘皮(三兩去白)甘草(一兩半炙)麻黃(四兩去根節(jié))杏仁(二兩炒去皮尖)真北五味子加藥甚時(shí)

    秘方黃丸子

    (出簡(jiǎn)易方)

    治消痰定喘。

    雄黃(研)雌黃(各二錢(qián))杏仁(七枚去皮)綠豆(四十九粒)信砒(少許)上為末。

    神秘散

    (一名神秘湯出三因方)

    治喘嗽。補(bǔ)心腎。下氣。

    阿膠(三兩三分炒)雞(一兩半)白仙茆(半兩米泔浸三宿曬干炒)團(tuán)參(一分)上為末

    八寶丹

    (出朱氏集驗(yàn)方)

    治痰實(shí)發(fā)喘。

    雄黃雌黃朱砂信砒(并生用)白礬(飛過(guò))綠豆粉(生)黑豆(生)巴豆(去油)皂

    四磨湯

    (出濟(jì)生方)

    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氣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天臺(tái)烏藥上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煎三五沸。稍溫服?;蛳吗B(yǎng)正丹、

    杏參散

    (一名杏參湯出和劑方)

    治上氣喘滿??人砸邢⒉荒芘P。除痰下氣。胸

    脅脹滿。神思杏仁桃仁(并麩炒去皮尖)桑白皮(蜜炙三度泔浸一宿控干各一兩)人參(一兩)上為末

    五靈丸

    (出直指方)

    治肺喘久不愈。漸成息賁。

    木香(半兩)馬兜鈴(去殼炒)葶藶(微炒各一分)川五靈(二兩半)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人參丸治喘。

    人參(二錢(qián)半)苦葶藶(炒五兩)南星(三錢(qián))半夏(三兩)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面糊為

    坎離湯

    (出朱氏集驗(yàn)方)

    專(zhuān)定喘。

    蓽澄茄石菖蒲(各半錢(qián))白術(shù)茯苓杏仁(各一錢(qián))甘草半夏(炮七次)紫蘇子(各

    二黃丸

    (出濟(jì)生方)

    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絕。

    雌黃(一錢(qián))雄黃(一錢(qián))上研末。羅極細(xì)。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半夜時(shí)候

    棗杏丸

    (出朱氏集驗(yàn)方)

    治喘。

    大棗(五十枚去核)葶藶〔黃者一(二)兩微炒〕杏仁(三兩去皮尖)上搗細(xì)末。

    取棗肉

    杏參散

    (出仁存方)

    治喘氣息。

    桃仁杏仁(并去皮尖炒)人參知母貝母桑白皮(米泔浸蜜炙三度)上等分為末。每

    菖蒲煎治肺中風(fēng)。喘鳴肩息。

    菖蒲款冬花紫菀人參桂心(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

    紫參湯散

    (出拔萃方)

    治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不得安臥。

    米殼(二兩蜜炮黃色)麻黃桔梗五味子甘草(炙)紫參(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四

    神秘湯

    (出拔萃方)

    若病患不得臥。臥則喘者。喘者水氣逆行。上乘于肺。肺

    得水浮。使氣橘皮(洗)生姜紫蘇葉(或用子)人參桑白皮(炒各半兩)上咀。以水三升。煎至一去桑

    玉蟬散

    (出仁存方)

    治氣發(fā)喘。坐臥不得。

    人參蓖麻葉霜桑葉(各半兩)訶子肉(半兩)鐘乳粉(一兩)上搗羅細(xì)。每服二錢(qián)。溫

    理氣丸治氣不足。動(dòng)便喘啜。遠(yuǎn)行久立皆不任。汗出鼻干。心下急。痛苦悲傷。

    眠臥不安杏仁(去皮尖麩炒別研)桂枝(去皮各一兩)益智(去皮)干姜(炮各二兩)上為末。

    蜜丸

    宣肺湯

    (出百一選方)

    治喘。

    細(xì)辛甘草(各一兩)防風(fēng)(二兩去蘆)麻黃(四兩不去根節(jié))上咀。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

    天南星散

    (出本事方)

    定喘。

    南星半夏青皮(并炒令黃)白礬(同并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qián)。好北棗去核。

    入藥

    治久患肺氣喘急。至妙。

    用杏仁去皮尖二兩。童子小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一日三四換。浸半月。取焙干。研爛極細(xì)者不

    棗杏丸

    (一名大干棗三味丸)

    治喘。

    大黃散

    (出肘后方)

    治大熱行極。及食熱餅。竟欲飲水過(guò)多。沖咽不即消。仍

    以氣呼吸喘息大黃干姜巴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半錢(qián)。若得吐下即愈

    五礬散

    (一名炙肝散)

    治喘并痰嗽。

    五倍子白礬上各等分為末。和勻。每服三錢(qián)。以生豬肺火上炙熟。蘸藥末。細(xì)嚼吃。

    食遇

    杏仁飲治喘。

    馬兜鈴(一兩)杏仁(一兩去皮尖炒)上為末。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食后

    定喘飲子

    訶子肉(三兩)麻黃(四兩不去節(ji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qián)。水二盞。煎至一盞二分。

    去滓。

    服。

    如神湯治喘。

    茆根(一握生銼臨時(shí)取生者炒)桑白皮上等分。用水一碗。煎至八分。一服即止。

    甚者三

    竹葉橘皮湯治大走馬。及奔趁喘乏。便飲冷水。因得上氣發(fā)熱方。

    竹葉(三斤)橘皮(三兩)上件藥。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濾去滓。分為三服。令三日服一

    神秘方治喘。

    上以豬爪甲二枚。燒灰細(xì)研。入麝香當(dāng)門(mén)子一枚。同研。臘茶清調(diào)下。

    故錦散治喘。

    上燒故錦一寸。燒灰。茶清調(diào)服。神效。

    栝蔞散治喘。

    上用栝蔞二個(gè)。入明礬一塊。如棗子大。入栝蔞內(nèi)。燒存性為末。將蘿卜爛煮。蘸藥末服

    大黃散治肺喘。

    上用川大黃為末。以新水調(diào)下。

    疏鑿飲子治下氣定喘。導(dǎo)泉消腫。

    人參木通半夏附子(炮)草果仁木瓜秦艽檳榔杏仁赤茯苓(連皮)橘生姜七片

    加減滲濕湯

    (出朱氏集驗(yàn)方)

    先用靈砂合來(lái)復(fù)丹服。若只服靈砂則秘。合則

    通。次用后藥。

    嫩蒼術(shù)(三錢(qián)炒)白術(shù)(三錢(qián))赤茯苓(四錢(qián))丁香縮砂仁木瓜神曲綿姜陳皮下痰疏道之

    妙方

    (出鮑氏方)

    治喘息。諸方治不效者。

    代赭石(末一兩)牡蠣(粉一兩)皂角(去皮尖一兩)貝母(半兩)上為末錢(qián)。齏水入麻油一二點(diǎn)調(diào)下。

    葶藶丸

    (出本事方)

    定喘息肺積。

    苦葶藶(一兩)當(dāng)歸肉桂白蒺藜干姜川烏頭吳茱萸鱉甲大杏仁茯苓人參(各半兩)檳榔(一兩)上為細(xì)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姜棗湯下

    皺肺丸

    貝母(炒)知母秦艽阿膠(炒)款冬花紫菀茸百部(去心)糯米(炒各一兩)杏添些。

    三分茶

    (出儒門(mén)事親)茶(二錢(qián))蜜(二兩)蕎麥面(四兩)上以新水一大碗。約打千余數(shù)。連飲之。

    飲畢良久。

    葶藶散

    (出仁存方)

    治氣喘滿急。腹脹不得臥。

    黃葶藶(炒搗細(xì)一兩)桑白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上末。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棗兒二

    人參胡桃湯

    (一名觀音散出直指方)

    治胸滿喘急。不能睡臥。

    神應(yīng)丹

    (出危氏方)

    治肺氣喘急。晨夕不得睡臥。不問(wèn)久新。一服見(jiàn)效。

    砒石(一兩)綠豆(六兩)上同煮。以豆?fàn)€為度。取出砒石。入黃丹一兩。同研爛。

    用紙做分。為丸

    真應(yīng)散

    (出三因方)

    治遠(yuǎn)年喘氣急。不能眠臥。百藥無(wú)效者。

    上白石英四兩通明者。以生絹袋盛。用雄豬肚一個(gè)。以藥入線縫定。煮熟取藥出。再換豬肚寸。

    調(diào)和

    治喘急妙方。

    北五味子大甘草(等分為末)上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安在手心吃。

    葶藶散

    (出濟(jì)生方)

    治過(guò)食煎爆?;蝻嬀七^(guò)度。致壅喘不得臥。及肺癰咽燥不

    渴。濁唾腥臭甜葶藶(炒)桔梗(去蘆)栝蔞子川升麻薏苡仁桑白皮(炙)葛根(各一兩)甘草(

    瀉肺湯

    (出御藥院方)

    治肺逆氣上甚。

    防己陳皮(湯浸去瓤)桔梗(去蘆頭)赤茯苓杏仁(湯浸去皮尖生用半兩)苦葶藶(二三服

    黃牛散

    (出仁存方)

    治肺熱脈滑大。氣急喘滿。

    大黃(一兩)白牽牛(二兩)上為末。蜜水調(diào)二錢(qián)。立止。又用皂角膏為丸。亦可。

    半夏湯

    (出仁存方)

    治定喘下痰。

    半夏(一兩)甘草(三錢(qián))皂角(炙去皮子半兩)上咀。每服三錢(qián)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

    治痰喘方。

    (出百一選方)上以胡桃肉三個(gè)。姜三片。是夜服之。湯咽下即睡。至旦嗽止。喘亦不作。神驗(yàn)如此。

    未瘥

    定喘化涎。

    (出肘后方)上用豬蹄甲四十九個(gè)。洗凈控干。每個(gè)指甲。納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瓷罐內(nèi)封閉。

    勿令妙。

    芫花散

    (出百一選方)

    治實(shí)喘。肺氣脹。喘急。心胸滿。若氣虛而喘者。不可

    服。

    芫花(不以多少醋浸一宿取出醋炒令黑焦為細(xì)末)大麥曲(一方作面)上等分。和拌極勻。

    葶藶湯

    (出朱氏集驗(yàn)方)

    治肺壅。氣喘急。不得睡臥。飲食不進(jìn)。

    上用葶藶子三兩。炒令黃。搗為細(xì)末。以水三升。煮大棗三十枚。得汁一升。納藥中。

    每服

    治氣喘痰盛。

    上以檳榔為末。湯調(diào)下。

    木防己湯

    (出本草方)

    療人膈間肢滿。其人喘滿。心下痞堅(jiān)。面黧黑。其脈沉

    緊。得之?dāng)?shù)十用大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碎綿裹。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以水溲澀

    葶藶子散治上氣喘急。遍身浮腫。

    四七湯

    (出直指方)

    治驚憂。氣遏上喘。

    半夏(制二兩半)茯苓(二兩)濃樸(制一兩半)紫蘇葉(一兩)上咀。每服三錢(qián)半。姜

    五味子湯

    (出活人書(shū))

    治喘促。脈浮而厥者。

    五味(半兩)人參麥門(mén)冬杏仁橘皮(去白)生姜(各二錢(qián)半)棗兒(三枚破)上咀

    玉液散

    (出指南方)

    治喘。

    團(tuán)參川芎茯苓官桂知母杏仁葶藶柴胡半夏(各一兩)麻黃石膏橘皮姜五片

    平肺湯

    (出指南方)天門(mén)冬馬兜鈴百部(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qián)。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定喘餅子

    (出衛(wèi)生寶鑒方)

    累經(jīng)神驗(yàn)。芫花(醋浸一宿炒黃)桑白皮(炒)吳茱萸(炒)陳皮(去白以上各一兩)白牽牛(半生半炒取末二兩)馬兜鈴(一兩)寒食面(三兩)上件五味。先杵為細(xì)末。入牽牛頭末。

    共面再拌勻羅過(guò)。滴水為丸。如櫻桃大。捏作餅子。取熱灰半碗。在內(nèi)同餅子熱。每服一餅嚼爛。煎馬兜鈴湯下。夜臥服之。如患人心頭快。加上一餅。至明微利下。神效。婦人有胎者不可服。

    平氣散

    (出衛(wèi)生寶鑒)

    治盛則為喘。己未歲初秋三日。奉詔至六盤(pán)山。至八月

    中霖雨。時(shí)承上命。治布琳吉吳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過(guò)飲酒及鐘乳。腹

    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于人迎。關(guān)脈沉緩而有力

    。予思霖雨之濕。飲食

    。實(shí)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炒熟取頭末二兩)青皮(三錢(qián)去白)大黃(七錢(qián))雞心檳榔(三錢(qián))陳內(nèi)經(jīng)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為喘。故以為君。

    陳皮苦寒上為末。每服三錢(qián)。煎生姜湯一大盞。調(diào)下無(wú)時(shí)。一服減半。再服喘愈。只有胸膈不利。

    加減瀉白散

    (出衛(wèi)生寶鑒)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五錢(qián))知母(去皮五錢(qián))青皮(去白二錢(qián))陳皮(三錢(qián))細(xì)黃芩(去一盞。

    去滓。食后溫服。數(shù)服良愈。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钊藭?shū)云。發(fā)喘者氣有余也。

    凡看文本。須要會(huì)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余者。亦非肺氣有余也。氣盛當(dāng)認(rèn)作氣衰。有余當(dāng)認(rèn)作促。肺氣果盛又為有余。當(dāng)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而不足為喘焉。故言盛。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氣有余也。言肺中火有余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中之火。實(shí)補(bǔ)肺氣。用者不可不知。

    蘇子降氣湯

    (出如宜方)

    治喘。虛陽(yáng)上攻喘促。

    當(dāng)歸甘草濃樸(制)前胡(各二兩)陳皮(制)桂(各二兩)蘇子半夏(各五兩)上

    杏仁膏治氣喘促。浮腫。小便澀。

    上用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

    人參散若猶覺(jué)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利者。

    獨(dú)圣散

    (又名必效散)

    得效定喘。

    上用訶子。大者為末。每服一錢(qián)。糯米飲調(diào)下。

    治猝上氣喘息。鳴息便欲絕。

    用人參末服之。日五六服。

    治喘殊妙。

    上用露蜂房一枚。須取似盞大者。燒灰存性。入白丁香七粒。即雄雀糞。每服一錢(qián)半。

    濃煎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