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bǔ)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yàn)紀(jì)述”。補(bǔ)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bǔ)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yàn)紀(jì)述”。補(bǔ)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夫血?dú)庾虡s。外濡于腠理。則形體充實(shí)。傷寒汗下之后。血?dú)獠蛔?。臟腑虛寒。營(yíng)衛(wèi)澀滯。津液不通。肌肉無(wú)以充榮。故令身體虛腫。若脾與腎臟俱虛。不能約制于水。水氣流溢于皮膚。則變水氣腫滿。
方
黃湯治傷寒后身體腫滿。心胸壅悶。喘促氣滿。
黃(一兩)枳殼(去瓤麩炒微黃三分)防風(fēng)(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細(xì)辛(去苗葉半兩)白術(shù)(三分)赤芍藥赤茯苓(去黑皮三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防己湯治傷寒后身體浮腫。喘息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防己(三分)豬苓(去黑皮三分)海蛤(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檳榔(銼一兩)桑根白皮(銼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三分)木通(銼一兩半)紫蘇葉(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木通湯治病后脾腎不足。水道不利。腰腳浮腫。
木通(銼一兩)澤瀉防己桑根白皮(炙黃色)赤茯苓(去黑皮)石葦(去毛各三分)大三。
防己湯治病后氣虛。津液不通。皮膚虛滿。
防己黃(銼)桂(去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三兩)甘草(炙令赤銼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服。
檳榔湯治傷寒病后脾腎氣虛。欲成水病。四肢面目浮腫。小便澀。喘急。
檳榔(并皮銼五枚)防己(二兩)木通(銼碎一兩一分)桑根白皮(炙令黃色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三分)吳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一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前胡丸治傷寒身體浮腫。心胸滿悶。不欲飲食。
前胡(去蘆頭一兩)旋復(fù)花(半兩)人參(三分)訶黎勒皮(一兩)檳榔(銼一兩)木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桑根白皮(銼三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煎生姜棗湯下三十丸。日三服。
郁李仁湯治傷寒后身體洪滿。腹堅(jiān)脹。喘急。不能飲食。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柴胡(去苗)桑根白皮(銼三分)山桃仁(湯浸去皮尖微炒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生姜棗湯下三十丸。日三服。
郁李仁湯治傷寒后身體洪滿。腹堅(jiān)脹。喘急。不能飲食。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柴胡(去苗)桑根白皮(銼)澤瀉赤芍藥豬苓(去黑皮)桔梗(炒)麻黃(去根節(jié)各三分)鱉甲(去裙醋炙)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木香丸治傷寒后遍身洪腫。
木香肉豆蔻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檳榔(微炒銼各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治病后虛腫
豉(五升)醇酒(一斗)上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服。覆被取汗。
五香麻黃湯治傷寒忽發(fā)腫?;蛑闹??;蛟谛乇程撃[。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
頸項(xiàng)。劇麝香(半兩)薰陸香雞舌香(各一兩)沉香秦艽青木香麻黃防風(fēng)獨(dú)活葳蕤甘草(各二兩)白薇枳實(shí)(各二兩)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