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夫傷寒心悸者。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fā)汗以后。因又下之。內(nèi)有虛熱發(fā)渴??蕜t飲。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脈浮數(shù)。法當(dāng)汗出而愈。下之則身體重。心必悸也。不可發(fā)其汗。當(dāng)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里虛表實。津液自和。當(dāng)自汗出愈也。傷寒心下悸者。謂悸動不定也。傷寒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腎氣乘心。則心氣虛弱。故為之悸動也。此皆由發(fā)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內(nèi)生虛熱。熱則飲水。水氣停積。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傷寒心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虛也。二者停飲也。傷寒二三日。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
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者也。飲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飲而悸者也。其氣虛者。由陽氣內(nèi)弱。心下空虛。正氣內(nèi)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氣內(nèi)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與氣虛而悸者。
則又甚焉。太陽病。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發(fā)汗。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語。
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是數(shù)者。皆汗后協(xié)邪者。與其氣虛而悸者。有以異也?;蜴?zhèn)固?;蚧⒅=皂毝ㄆ錃飧∫?。又飲水過多。水飲不為宣布。留心下。甚者則悸。
金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于肺。則為喘為咳。傳于胃。則為噦為噎。
溢于皮膚。則為腫。瀆于腸間。則為利下。不可緩之也。經(jīng)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
與茯苓甘草湯。后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氣淺者乎。醫(yī)者可不深究之?;钊藭?。水氣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湯。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發(fā)汗。臍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條。發(fā)汗過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發(fā)汗出。仍發(fā)熱。心下悸。身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脈結(jié)代心動悸。
炙甘草湯。少陰不可發(fā)汗。汗則語。此屬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湯。中風(fēng)往來寒熱。
或心下悸。小柴胡湯。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自有本條。
又歌曰。心悸三陽證自詳。糞堅語胃調(diào)湯。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兼炙草方。
動悸多生于停水。或陽氣向弱。心下虛空。正氣內(nèi)動致之。或汗下以后。正氣內(nèi)虛。邪氣與之擊搏而然也。此蓋心悸而氣動。其與驚惕不同焉。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小便少心下悸。小便不利脈弦細(xì)。頭痛。發(fā)熱。誤汗之。必語。轉(zhuǎn)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大便硬屬胃。調(diào)胃承氣湯。然調(diào)胃承氣湯太峻。證治論。只用小柴胡湯。糞硬者??杉哟簏S。煩躁者。
可入芒硝些少。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太陽病。發(fā)汗不解。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肌體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蚶碇袦榆蜍?。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與小建中湯。經(jīng)云。先煩而后悸者。為熱。先悸而后煩者。為虛。惟虛則小建中主之。少陽病。耳聾目赤。
胸滿而煩。妄加吐下。則悸而驚??膳c小建中湯。如有熱證。即以小柴胡繼之。傷寒脈結(jié)代。
心動悸。炙甘草湯。少陰四逆證。其人或悸。以四逆散加桂主之。心下水氣。厥而悸治水。茯苓甘草湯。然后治厥。有本條。不然。水入胃。必下利也。傷寒多因吐下?;蚧鹧?。
或溫針。以致驚惕。太陽病。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語。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用柴胡牡蠣龍骨湯。不可發(fā)汗。汗多則亡陽。風(fēng)溫脈陰陽俱浮。妄用火熏。以致發(fā)黃。劇則驚癇。
時時螈。經(jīng)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合用金匱風(fēng)引湯。
方
大柴胡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嘔不止。心急郁郁微煩者。尚
不解。
柴胡(二兩去苗)黃芩(一兩)赤芍藥半夏(湯洗七遍去滑)赤茯苓枳實(麩炒令黃)白術(shù)(以上各一兩)檳榔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里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
檳榔(一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半兩)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fā)汗。熱不解。心下悸。頭眩。身振。
人參(去蘆頭)赤芍藥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一兩)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fā)汗過多。其人以手捫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心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赤茯苓(以上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令微黃)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芎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已得汗。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痛目眩。心神煩
喘。
芎桔梗(去蘆頭)前胡(去蘆頭)石膏人參(去蘆頭)白茯苓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一兩)旋復(fù)花(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甘草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脈結(jié)代者。心下悸也。
甘草(炙微赤銼)茯神遠(yuǎn)志(去心)蒼術(shù)(以上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未得汗。心悸而煩。頭目不利。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桂心(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姜(一分切)大棗(五枚去核)飴糖(一兩)上件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次入飴糖。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二服。
桂枝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桂(去粗皮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白術(shù)(一兩)甘草(炙銼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赤茯苓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白術(shù)(三分)半夏(湯浸七遍切焙二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參(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
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茯苓半夏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半夏〔湯洗七遍炒干二(三)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茯苓白術(shù)湯治傷寒吐后。心下逆滿。忪悸不定。起即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白術(shù)〔二(三)分〕桂(去粗皮三分)芎(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茯苓桂枝湯治傷寒發(fā)汗后。引飲過多。心下悸動。
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遍炒干各一兩重)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桂心湯治傷寒心下有飲。悸動不定。
桂(去粗皮一兩)檳榔(銼)半夏(湯洗七遍炒各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治傷寒脈結(jié)代者。
上用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
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jié)。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
日死。
甘草(四兩炒)桂枝生姜(各三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升)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
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