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大腸為傳導(dǎo)之官。掌化糟粕。魄門為之使。若其臟寒氣虛。不能收斂。致糟粕無(wú)所制約。
陳曲丸治大便不禁。腹內(nèi)痛。
陳曲末(炒)白茯苓(去黑皮)黃連(去須炒)黃柏(去粗皮炙)干姜(炮)附子(炮去皮煉蜜丸。如
救陽(yáng)丸治大便不禁。手足厥冷。面色青白。
吳茱萸(湯浸焙干)干姜(炮)赤石脂蜀椒(去目閉口者炒出汗)硫黃(飛過(guò))龍骨桂稀糊為丸
龍骨湯治大便不禁。真氣羸弱。
龍骨阿膠(炙燥)干姜(炮)黃連(去須炒各一兩)粳米(三合炒熟)附子(炮去皮臍)咀。每服五
地榆丸治大便不禁。
地榆(一兩)白龍骨赤石脂沒(méi)石子熟艾(去梗炒)橡實(shí)殼(炒各半兩)黃柏(去粗皮
附子湯治下焦虛寒。大便不禁。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黃連(去須炒二兩)阿膠(炙燥三分)甘草(炙銼)干姜(炮各半兩)滓。
空
石榴皮湯治虛寒客于下焦。腸滑洞泄。困極欲死。
酸石榴皮(炒)干姜(炮各一兩)黃柏(去粗皮炙)阿膠(炙燥各三分)上咀。每服四
濃樸豆蔻湯治大便不禁。
白(肉)豆蔻〔去殼炮半(一)兩〕龍骨白術(shù)(銼炒三分)濃樸(去粗皮姜汁炙銼一兩)上
朝真丸治虛損泄瀉。大便失禁。
硫黃(一兩研飛)青鹽(一錢研)晉礬(熬枯研一兩)上研勻。水浸炊餅丸。綠豆大。
每服
福建丸治大便不禁。并腸鳴。
附子(去皮臍銼一兩)濃樸(去粗皮二兩同附子用生姜汁浸一宿于磁瓦器內(nèi)炒)上為末。用
石硫黃湯治虛冷。大便不禁。氣脫神昏。
石硫黃(明者細(xì)研)紫筍茶(焙干研末各一兩)上水一盞。下硫黃末半錢匕。筍茶一錢匕。
大理中丸
(出危氏方)
治大便虛滑不禁。
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一丸。用平胃散一貼煎尤妙。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nèi)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xué)說(shuō)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夫大腸為傳導(dǎo)之官。掌化糟粕。魄門為之使。若其臟寒氣虛。不能收斂。致糟粕無(wú)所制約。
陳曲丸治大便不禁。腹內(nèi)痛。
陳曲末(炒)白茯苓(去黑皮)黃連(去須炒)黃柏(去粗皮炙)干姜(炮)附子(炮去皮煉蜜丸。如
救陽(yáng)丸治大便不禁。手足厥冷。面色青白。
吳茱萸(湯浸焙干)干姜(炮)赤石脂蜀椒(去目閉口者炒出汗)硫黃(飛過(guò))龍骨桂稀糊為丸
龍骨湯治大便不禁。真氣羸弱。
龍骨阿膠(炙燥)干姜(炮)黃連(去須炒各一兩)粳米(三合炒熟)附子(炮去皮臍)咀。每服五
地榆丸治大便不禁。
地榆(一兩)白龍骨赤石脂沒(méi)石子熟艾(去梗炒)橡實(shí)殼(炒各半兩)黃柏(去粗皮
附子湯治下焦虛寒。大便不禁。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黃連(去須炒二兩)阿膠(炙燥三分)甘草(炙銼)干姜(炮各半兩)滓。
空
石榴皮湯治虛寒客于下焦。腸滑洞泄。困極欲死。
酸石榴皮(炒)干姜(炮各一兩)黃柏(去粗皮炙)阿膠(炙燥各三分)上咀。每服四
濃樸豆蔻湯治大便不禁。
白(肉)豆蔻〔去殼炮半(一)兩〕龍骨白術(shù)(銼炒三分)濃樸(去粗皮姜汁炙銼一兩)上
朝真丸治虛損泄瀉。大便失禁。
硫黃(一兩研飛)青鹽(一錢研)晉礬(熬枯研一兩)上研勻。水浸炊餅丸。綠豆大。
每服
福建丸治大便不禁。并腸鳴。
附子(去皮臍銼一兩)濃樸(去粗皮二兩同附子用生姜汁浸一宿于磁瓦器內(nèi)炒)上為末。用
石硫黃湯治虛冷。大便不禁。氣脫神昏。
石硫黃(明者細(xì)研)紫筍茶(焙干研末各一兩)上水一盞。下硫黃末半錢匕。筍茶一錢匕。
大理中丸
(出危氏方)
治大便虛滑不禁。
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一丸。用平胃散一貼煎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