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兼理脾胃附論

    作者: 朱梓

    夫人身之脾胃。專藉之以容納五谷而克化之。脾屬土。而居五臟之中。寄旺于四時(shí)之內(nèi)。

    以胃傷變生諸證矣。

    綾錦養(yǎng)脾丸

    (出御藥院方)

    治大補(bǔ)脾胃。極進(jìn)飲食。調(diào)順三焦。保養(yǎng)營衛(wèi)。

    脾腎俱虛。冷氣攻刺心胸腹脅。小肚疼痛。嘔逆痰水??诳?。噫氣吞酸。及膀胱冷氣

    奔沖腰背。臍腹絞痛。手足微冷。小便頻數(shù)。又治猝暴心疼。霍亂吐逆。婦人血?dú)獍Y

    瘕。心腹刺痛。此藥誠如綾錦木香丁香沉香紅豆蔻大椒官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錢一分)白茯苓炙黃)人麥(炒黃各二錢五分)濃樸(為細(xì)末。煉蜜和丸。

    每兩作六丸。此藥雖九兩。分作五十四丸酒或姜湯米湯沸湯送

    沉香溫胃丸

    (出御藥院方)

    治脾胃虛弱。三焦痞塞。中脘氣滯。胸膈滿悶。

    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逆。噫氣吞酸。腸鳴泄利。水谷

    不化。肢體倦怠。不思沉香(銼)陳皮(去白)青皮(去白)人參(去蘆頭)大麥(炒)干姜(炮)神曲(炒)白茯苓桂(并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揀丁香木香高良姜(銼)香皮(切)白豆蔻仁蓽茇縮砂仁紅豆(各五錢)白術(shù)(銼炒二兩)大椒(二錢五分)

    和胃丸

    (出和劑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痞。心腹脹悶。不思飲食。嘔吐

    痰逆。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腹脅刺痛。便利不調(diào)。少力及嗜臥。體重骨

    節(jié)痛。及治虛勞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心腹痞滿。并常宜服此藥。老幼氣弱。皆可常

    服。能溫中和脾胃。調(diào)進(jìn)飲食。

    濃樸(去粗皮銼碎以生姜二兩研爛同炒)半夏(一半湯洗曬干微炒一半生姜汁制作餅炙黃)干取二兩炒)三棱(榔當(dāng)歸(各一兩末。蜜丸如小豆

    大健脾丸

    (出醫(yī)方大成)

    調(diào)中養(yǎng)氣。和胃健脾。治中焦積寒。胸膈氣痞。嘔

    逆惡心。腹脅疼肉桂(去粗皮銼用)濃樸(去粗皮細(xì)銼用生姜一兩研爛同淹一宿炒令香熟)甘草(炙各一兩)曲(炒)白核二錢五分)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溫米飲下。食前。

    吳茱萸丸

    (一名木香利膈丸)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調(diào)中順氣。方治冬三月

    陰氣在外。陽氣內(nèi)藏。當(dāng)外助陽氣不得發(fā)汗。內(nèi)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周密之大要也

    。盛冬乃水旺之時(shí)。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shí)。肺者腎之母。皮毛之陽。元本虛弱。更

    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惡風(fēng)寒。小

    便數(shù)而欠?;蛏巷嬒卤恪I宥?。大便不調(diào)。夜寒無寐。甚則為痰咳。為嘔為噦。

    為吐為唾白沫。以至口開目瞪。氣不交吳茱萸草豆蔻仁(各一錢二分)橘皮益智仁人參黃升麻(各八分)澤瀉白僵分)大麥?zhǔn)?。白湯送下?/p>

    挫其邪氣。不治而通。咽中如梗。甚行步惟艱。欹側(cè)欲人參、甘草、月之間。濕熱之令件白術(shù)、蒼術(shù)等湯

    溫脾散

    (出醫(yī)方大成)青皮陳皮縮砂仁舶上茴香(炒)桔梗白芷濃樸(各一兩)木香香附子白術(shù)(兩)上

    導(dǎo)氣枳殼丸

    (德生堂方)

    理順三焦。調(diào)理脾胃。去脹滿及痞悶不通。氣不舒

    快。

    枳實(shí)(炒)木通青皮(炒)陳皮(炒)桑白皮三棱(炒)莪術(shù)(炒)檳榔麥(炒)為細(xì)末。蘿卜熬水。

    煮面

    木香分氣丸

    (出濟(jì)生拔萃方)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脹。胸膈滿

    悶。痰嗽喘息。

    木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瓤)姜黃玄胡蓬莪術(shù)(炮)干生姜當(dāng)歸白術(shù)(炒)上為細(xì)無枳殼、陳皮。

    大藿香散

    (出百一選方)

    治一切心肺脾胃氣。變?yōu)槿f病。服之皆愈。

    (盛季文傳于賀方回云。昔在河朔。因食羊肝。生脾胃泄瀉之病。兼以濃血仍發(fā)脾。氣嘔吐服定。)藿香葉(二兩)木香青皮(去瓤麩炒)神曲(炒)人參(去蘆)肉豆蔻(面裹煨)良姜(制炒)陳皮(去白各一惡心。

    腸風(fēng)脾胃水一汁半亦如利膈開胃。功不可細(xì)述。

    又方

    (出百一選方)

    主脾氣不調(diào)。有寒熱?;蛳麻]塞。調(diào)五臟不利。嘔逆飲

    食者。

    大黃(六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附子(炮)當(dāng)歸干姜桂心(各四分)人參細(xì)辛篩。蜜和丸夏、附

    育氣湯

    (出御藥院方)

    通流百脈。調(diào)暢脾元。補(bǔ)中脘。益氣海。思進(jìn)飲食。

    大益脾虛疼痛。

    白術(shù)丁香人參木香白茯苓藿香縮砂仁肉豆蔻蓽澄茄甘草(炙各五錢)干瓜湯空心

    瀉脾丸調(diào)中利飲食。除胃中積聚寒熱。老人將服長肌肉。令人光澤。

    黃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澤瀉通草芎桂心白術(shù)干姜(各五分)茯苓黃梧子大二丸

    白術(shù)沉香散

    (出百一選方)

    墜氣益脾胃。

    沉香人參(紫暈者)白茯苓半夏曲訶子肉木香川姜(各一兩)白術(shù)干山藥(各水一中盞

    桂曲丸

    (出醫(yī)方集成)

    健脾胃。進(jìn)飲食。助克化生冷。溫中下氣。治食少易

    傷。胸滿惡心。

    人參蓽茇白術(shù)干姜(炮)高良姜(微炒)縮砂仁肉豆蔻(面裹煨)陳皮(湯浸去白)為末。

    熟湯泡

    豆蔻橘紅散

    (出醫(yī)方集成)

    溫脾養(yǎng)胃。升降陰陽。和三焦?;奘?。

    丁香木香(各一兩)白豆蔻仁人參(去蘆)濃樸(姜制)神曲(炒)干姜(炮)半夏曲服三錢。水一

    和中益氣丸

    (出御藥院方)

    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嘔吐減食??诳嗤趟?。

    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萎黃。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久寒。不受峻補(bǔ)。又療

    心胸如滿。五木香丁香(各五錢)肉豆蔻茴香(微炒香)荊三棱(炮銼)白豆蔻仁人參(去蘆頭)細(xì)末。白面糊和

    通膈丸

    (出醫(yī)方集成)

    快氣進(jìn)食。利胸膈。消膨脹。

    丁皮蓽澄茄白豆蔻檀香粉草(各五錢)縮砂仁香附子(各一兩)木香(二錢)片子姜黃〔二(一)兩〕甘松丁香〔各一(三)錢〕上為末。用蓽澄茄為母。以布蘸水涂濕筐即法丸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宮方七香丸

    (出直指方)

    治消食快膈。和胃止痛。

    木香丁香檀香甘松(凈)丁皮橘紅縮砂仁白豆蔻仁三棱(醋煮)蓬術(shù)(醋煮丸。

    姜湯

    木香啟中湯補(bǔ)脾胃進(jìn)飲食。寬膈順氣。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枳殼香附縮砂白豆蔻木香陳皮(各等分)上如

    木香枳殼丸治寬胸膈。進(jìn)飲食。消食快氣。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黃連(去須)廣術(shù)(煨)當(dāng)歸(去蘆)枳殼(去瓤麩炒)青皮(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湯送下。若有瘡毒。急服百丸至二百丸??慈颂搶?shí)加減服。但利五七行。立消毒腫。

    丁香和胃丸治脾胃不和。中脘氣痞。胸膈停痰。嘔吐惡心。脅肋刺痛。飲食無味

    。肢體倦丁香木香沉香(各五錢)藿香葉白茯苓(去皮)白豆蔻仁陳皮(去白)白術(shù)人參丸至五十

    大七香丸治脾胃不和。三焦滯氣不宣通。腹脅脹滿。胸膈噎塞。食飲遲化。氣

    刺氣疰。中

    谷神丸治消食。健脾益氣。進(jìn)美飲食。

    人參縮砂香附子(炒去毛)三棱(炒)莪術(shù)(煨)青皮陳皮神曲(炒)麥芽(炒)枳殼(炒去瓤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粳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拿罪嬐滔?。鹽湯

    是齋安中湯治脾胃一切疾不利。

    三棱(炮)莪術(shù)(炮)川姜(炮)良姜(炮)陳皮(連白)草果仁益智仁甘草(炙各一

    大蓽澄茄丸和脾胃。進(jìn)美飲食。治脾胃虛滿。消積滯?;碉嬕朔?/p>

    蓽澄茄(一兩)青皮(去白)廣術(shù)(煨)陳皮(去白)川丁皮半夏(洗七次)濃樸(去為丸如梧桐

    白術(shù)湯治理脾和胃。順氣進(jìn)食。

    白術(shù)濃樸桂心干姜桔梗人參當(dāng)歸茯苓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錢。

    茯苓分氣飲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滿。飲食不進(jìn)

    。嘔吐不五味子桔梗白茯苓桑白皮蘇葉大腹皮甘草草果仁陳皮(各一錢五分)上

    思食丸

    (御藥院方)

    生津。大進(jìn)飲食。

    烏梅肉大麥神曲(碎炒各一兩)干木瓜肉桂(去粗皮)人參(去蘆頭)茯苓(去每服一丸細(xì)嚼

    八珍湯

    (出醫(yī)方集成)

    和血?dú)饫砥⑽浮?/p>

    當(dāng)歸赤芍藥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茯苓甘草砂仁(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錢

    千金大思食丸

    (一名透氣丹出百一選方)

    快氣消食。

    烏梅(去仁不去核)神曲(炒各十個(gè))蒼術(shù)(四兩)麥(炒一十五兩)干姜(炮)京三五十丸。

    治脾胃氣弱。則所食之物不能腐爛。然又與新谷相兼。宿滯腹內(nèi)。噫氣。胸腹膨

    脹悶。脅肋木香桂(去粗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五錢)荊三棱(煨)蓬莪術(shù)〔煨各三(分)兩〕大麥檳榔(各一兩)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

    木香三棱湯

    (出御藥院方)

    和脾胃。進(jìn)飲食。消化生冷物。治心腹刺痛?;?/p>

    亂吐瀉。胸膈膨木香神曲(炒各一兩)陳皮(湯浸去白)益智仁(各四兩)荊三棱(二兩炮銼)甘草(三

    七珍散

    (出本事方)

    治開胃養(yǎng)氣。溫脾進(jìn)食。

    人參白術(shù)黃(蜜炙)山芋茯苓粟米(炒)甘草(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瘧疾中

    安中散治久近脾疼。反胃吐酸。寒邪留滯。胸滿攻刺腹脅。嘔逆身倦。面黃肌瘦

    。及治婦玄胡索(去皮)甘草(炒十兩)良姜(炒)干姜(炮)桂心(各五兩)牡蠣(四兩)茴香(醋湯下。不拘時(shí)候

    香樸湯

    (出百一選方)草果濃樸(姜制了者)陳皮(各二錢)良姜(四錢)甘草(炙)川姜(炮)白術(shù)(各一錢)帶熱服。不拘時(shí)

    七香丸

    (出百一選方)

    治嘔逆化積氣。消宿食。止瀉痢。

    甘草(銼碎炒)甘松(去土揀凈)縮砂仁(去土揀凈)丁香皮姜黃(一用莪術(shù))益智仁(每服二十丸溫酒姜湯任下。

    治臟氣不足。溫養(yǎng)五臟。消水谷下氣。令人能食。

    法曲(五兩熬)干姜(炮)枳實(shí)(炙各五兩)附子(三兩炮)人參甘草(炙各二兩)蜀椒增之。忌豬肉、冷

    人參調(diào)中湯

    (出儒門事親書)

    調(diào)脾胃。寬中順氣。

    沉香(二兩)木香白豆蔻(一兩用仁)甘草(一分)腦子(一錢)麝香(五分)人參(五

    小橘皮丸

    (出御藥院方)

    調(diào)中順氣。寬膈進(jìn)食。治心腹痞悶。腹脅脹滿。飲

    食遲化。嘔噦惡橘皮(去白半斤)木香縮砂仁檳榔(各二兩)青皮(去白四兩)半夏(六兩湯洗七次)

    快活丸治療脾胃。順氣建陽。住小便。

    丁香官桂木香茴香(各三錢)干姜(五錢)蒼術(shù)(去皮炒五錢)上為末。

    醋打面糊為

    秘方思食丸

    (出醫(yī)方集成)神曲(炒九錢)麥(炒六錢)甘草(炙)干姜(炮)人參(各二錢)烏梅(去核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一方無人參。

    沉香湯

    (出簡易方)

    治調(diào)中順氣。養(yǎng)正除邪。理心腹暴痛。胸膈痞滿。短氣

    煩悶。痰逆惡心沉香(二兩)白豆蔻仁木香〔各一錢(兩)〕甘草〔炙五錢(分)〕生龍腦(一錢研)麝香后服

    又十便治腹脹膨。鼓之有聲。喘息不便。由上下不升降。痞無歸。

    三焦渾亂用。

    濃樸(四兩姜制)枳實(shí)〔一(三)兩炒〕桂心(一兩)上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

    消酒進(jìn)食方

    生姜(二兩)白術(shù)(五錢)草果(一兩)縮砂〔二(一)兩〕檀香(五錢)炒鹽(五錢)上

    枳實(shí)理中丸

    (出和劑方)

    理中焦。除痞滿。逐痰飲。止腹痛。大治傷寒結(jié)胸

    欲絕。心膈高起。實(shí)滿作痛。手不可近。一方為末調(diào)服。名枳實(shí)理中湯。治吐利后胸

    痞欲絕。心腹高起。急枳實(shí)(麩炒一兩)白術(shù)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茯苓〔去皮各五錢(二兩)〕干姜(炮然。

    建脾湯治脾氣不調(diào)。使人身重如石。欲食即嘔。四肢酸削不收。

    芍藥甘草(炙)黃(各一兩)生姜〔三(二)兩〕白蜜(一升)生地黃(一兩)上銼。

    菜、蕪

    建脾湯

    (傳信適用方)

    大益脾胃。消痰進(jìn)飲食。調(diào)和胃氣。及酒病尤宜服。

    生姜(一斤洗過細(xì)切入干瓷盆內(nèi)以鹽四兩淹一宿日中拌曬以鹽汁盡為度用)草豆蔻仁(焙干)白湯點(diǎn)服。

    空心

    丁香生胃散

    (御藥院方)

    治中焦不和。氣滯不下。嘔逆惡心。飲食進(jìn)退。肢

    體困倦。常服進(jìn)丁香藿香葉肉桂(去粗皮)姜黃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

    調(diào)胃散

    (宣明論方)

    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脅肋硬痛。消水脹。

    半夏(制)甘草(炙)濃樸(去皮)陳皮(去白)藿香(以上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

    青木香丸

    (出和劑方)

    寬中利膈。行滯氣。消飲食。治胸膈噎塞。腰脅脹滿

    疼痛。心下堅(jiān)痞蓽澄茄破故紙(各十兩)牽牛末(三十兩一半炒用)木香(五兩)檳榔(十兩酸陳粟米飯茶五小兒一歲一丸。妊婦不可服之。

    理中湯

    (德生堂方)

    理中焦不和。脾胃中寒。胸膈噎塞。嘔吐冷痰。噫醋吞

    酸。飲食減少。

    短氣虛羸。胸脅滿悶。心腹攪痛。怠惰嗜臥。傷寒時(shí)氣。內(nèi)寒外熱。上吐下利。心氣結(jié)痛。

    藥者人參干姜(炮)白術(shù)甘草(炒各一兩)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取一中盞。

    傷胃吐血。服如本方。過啖熱食。迫血上行。發(fā)為鼻衄。加川芎能理中脘。分利

    陰陽。安定血脈用之特效。停痰留飲。加茯苓半夏導(dǎo)利去之。調(diào)理停飲。心脾氣痛。

    加泡過吳茱萸三十粒。腎氣發(fā)動(dòng)。繞臍筑痛。去術(shù)加桂半兩。腎惡燥。故去術(shù)??肿?/p>

    奔豚。故加桂以泄之。小腸氣痛。加桂枝、川楝子。四肢麻痹。加附子天麻各四分之一

    ?;魜y后轉(zhuǎn)筋。加石膏。若誤服附子中毒者。正用本方?;蛑褂酶山什莸确旨宸?。

    仍以黑豆煎湯佐之。寒濕所中?;钑灳徣?。腰背強(qiáng)急。心腹?jié)M脹。胸膈痞塞。吐利交作

    。加附子等分。名附子理中湯。是齋于本方中甘草但用四分之一。更作細(xì)末。每服二錢

    。入燒鹽點(diǎn)服。若欲祛氣。添入橘皮半兩。名加減理中湯。若虛寒泄瀉者。加茯苓、陳

    皮等分。名補(bǔ)中湯。若溏泄不已。補(bǔ)中湯內(nèi)加附子一兩。若水谷不化。食少翻胃。更

    加縮砂半兩。名附子理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頓服。候吐出令透。

    即進(jìn)此藥。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中去術(shù)加熟附。名四順湯。若

    渴者。加栝蔞根枳實(shí)茯苓。名枳實(shí)理中湯。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若腹?jié)M者。去白

    術(shù)加附子一兩。若渴欲飲水者。添加術(shù)半兩。若苦寒者。添加干姜半兩。

    理中丸

    (衛(wèi)生寶鑒)

    治溫脾暖胃。消痰逐飲。順三焦。進(jìn)飲食。辟風(fēng)寒濕冷

    邪。及大病瘥后。胸中有寒。涕唾不止。又治婦人新產(chǎn)。五內(nèi)俱虛。血脈未定。及產(chǎn)后

    腹痛

    作瀉。最為急證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丸食前沸湯化服。嚼食亦可?;蜃餍⊥枞缥嗤┳哟蟆?/p>

    局方云。肺寒作嗽。加五味子阿膠等分。脾肺俱受虛冷。作嗽不止。加胡椒八分之一。

    名胡母。

    冷。

    黑散子補(bǔ)益脾胃。奇效。

    青州棗(一斤)生姜(一斤)濃樸(一兩)甘草(一兩五錢)上銼碎。同淹三日。慢火炒黑

    延年草邢和璞真人常服。安神導(dǎo)氣。消酒食。益脾胃。老人小兒皆可服。昭陵

    每食后嚼數(shù)上等白鹽花(五兩再淋煎方用須要雪白)新舶上茴香(四兩)甘草(六兩炙銼秤)青皮(一內(nèi)熬選數(shù)目

    加減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

    。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jié)痛。常多自利。或發(fā)

    霍亂。及五噎八蒼術(shù)(揀堅(jiān)實(shí)者銼為兩段。以米泔浸一日一換。一宿后以竹刀刮去皮再浸。至濕透盡去油為然汁浸兩五錢。〕粉草(劈片慢火炙令香熟。不可傷火。一兩。)橘皮(揀真橘皮。旋浸旋以瓦磨去干一方以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溫生姜湯送下??招氖城?。常服調(diào)氣暖胃。

    化宿一方加人參、茯苓。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谷不化。飲食多傷。加枳實(shí)。

    如胸脹者涎。

    如嗽加大黃名草胸皮小瀉一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服。微出汗愈。若五勞七傷。手腳心熱。煩燥不安。百節(jié)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瘧疾。加姜制半夏。若本臟氣痛。加茴香。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食。加高良姜。若滑脫泄瀉。加肉豆蔻。若風(fēng)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若渾身虛壅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頭風(fēng)加本。若轉(zhuǎn)筋霍亂加南木香。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泄盜汗。四肢沉重。膝腿酸痛。及婦人宮藏久冷。月脈不調(diào)者加桂。若胃寒嘔吐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兩。共成六味。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縮砂仁、香附子各三兩。生姜煎服。若與五苓散相拌。為對金飲子。若六一散相合。為黃白散。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diào)胃散。若欲進(jìn)食。加神曲、麥、吳茱萸、蜀椒、干姜。為茱萸湯。若加本為和氣散。治寒吐利。加半夏、藿香、為不換金正氣散。若瘧疾寒熱者。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茴香、苦梗。一方老人飲食輒噎及痼冷。加吳茱萸、生姜煎。心怔忪及小便不利。加木通、生姜煎。氣虛胃寒痼冷。加附子、姜煎。有風(fēng)熱頭痛。加羌活、生姜煎。有風(fēng)頭疼。加細(xì)辛、生姜煎。白痢加干姜、肉豆蔻、生姜煎。脾虛發(fā)寒熱作瘧。加防風(fēng)、草豆蔻煎。小兒脾虛吐瀉發(fā)驚。加天麻、川芎。如稟氣弱。入少附子。氣實(shí)不須。婦人小便白濁。為心胃寒熱不分。加茯苓、石菖蒲煎。胃虛譫言如見鬼狀。身無大熱。加防風(fēng)、遠(yuǎn)志煎。夜夢見鬼交。加龍骨煎。肺胃虛咳嗽。加五味子、生姜煎。有邪熱發(fā)熱唾血。加紫菀、黃煎。胃寒大嘔吐。加吳茱萸、半夏、生姜煎。食傷肚脹痛。揉之益痛。加枳殼一指大。生姜煎。有熱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數(shù)日不大便。加大黃一錢煎。以取利一行。若便自利。只用防風(fēng)、遠(yuǎn)志。若陰極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dòng)。獨(dú)閉戶而處。脈細(xì)氣弱。不下飲食。忽爾振寒。皆胃虛寒所致。加附子、濃樸、各一指頭大。小兒不用附子。用縮砂、生姜煎。久痢不愈有其二。一瘦瘠腹脅滿。此為積毒。加神曲、木香煎。其一胃虛腸滑。瘦瘠不思飲食。臍腹按必不痛。

    加赤石脂、肉豆蔻煎。內(nèi)經(jīng)云。按之有益。則為內(nèi)虛。按之無益。則為內(nèi)實(shí)。一凡腹痛。按之遂止。此為有益。是內(nèi)虛。加赤石脂、豆蔻煎。一凡腹痛按之愈痛。此為無益。是內(nèi)實(shí)。

    加神曲、木香煎。百一選奇方云。此藥人人常服。獨(dú)此方煮透。滋味相和而美。與眾方不同為佳。

    大養(yǎng)脾丸

    (百一選方)丁香皮良姜(各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一兩五錢)上并生用。碾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隨意服之。

    扶老強(qiáng)中丸

    (百一選方)

    溫暖五臟。大健脾胃。充肌壯體。通和血脈。消食

    除痰。破癥散積神曲(炒二十兩)麥(炒十兩)吳茱萸(揀凈炒)干姜(炮各四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面糊百丸。

    益中丸

    (簡易方)

    健脾暖胃。消化冷痰。治中滿脹悶。噫氣吞酸。心腹時(shí)痛

    。不進(jìn)飲食。

    神曲(炒)麥(炒)干姜(炮)良姜(炒)陳皮〔各一(二)兩〕枳殼(去瓤麩炒)豆蔻(面裹煨)丁香(各五錢)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米飲熟水任下。不拘時(shí)候。

    四倍散

    (和劑方)

    治大人小兒。脾氣不順。補(bǔ)虛進(jìn)食定吐。

    白茯苓(去皮二兩)人參(去蘆一兩)訶子(煨去核五錢)白術(shù)(四兩)上為末。每服一大

    濃樸丸

    (御藥院方)

    和脾暖胃。補(bǔ)虛益氣。治心腹疼痛。胸膈虛痞。腹脹腸

    鳴。口苦吞酸。

    川濃樸(生姜汁制去皮四兩)干姜(炮)川椒(去閉口及目微炒)桂(去粗皮各二兩)上為

    草豆蔻散

    (和劑方)

    治脾胃不調(diào)。胸膈滿悶。飲食不化。嘔逆惡心。或霍亂

    嘔吐。心腹刺痛草豆蔻(去皮一斤)生姜(切作片二斤)甘草(銼八兩)上件拌勻。入于銀器內(nèi)。

    用水過三煎作

    寬中丸治氣滯不快。飲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飲。狀如傷寒。頭疼胸痞用。

    大腹子(炮去皮臍)青皮大黃(濕紙裹煨各等分)上為細(xì)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三炒丹

    (百一選方)

    治脾胃不調(diào)。

    吳茱萸(一兩去枝梗洗凈以破故紙一兩慢火炒候香熟去破故紙)草果仁〔二(一)兩以舶上酒

    白術(shù)散

    (濟(jì)生拔萃方)

    治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沉困。飲食減少。

    白術(shù)芍藥茯苓(各等分)上為末。水煎。如發(fā)熱或惡熱?;蚋瓜峦炊}疾。加黃芩為主倍芍

    茴香丸

    (肘后方)

    治脾胃進(jìn)食。

    茴香(二兩味辛平)生姜〔二(四)兩味辛微溫惡黃芩黃連天鼠糞〕上同搗令勻。

    凈器用濕茶酒

    食藥二仙丸

    (百一選方)

    治脾胃因饑飽不時(shí)生病。

    陳倉米(四兩揀凈以新好色巴豆二十一粒剝?nèi)テぢ鹜春騻}米香黃巴豆黑色為度不令米焦黍米大者。

    神用名

    指迷寬中丸

    (簡易方)

    治脾胃不和。冷氣客于中。則氣收聚而壅遏不通。是

    為脹滿。

    橘皮(四兩)白術(shù)(二兩)上為細(xì)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木香湯下三十丸。

    治脾強(qiáng)胃弱

    用升麻湯加黃連濃樸。

    二橘散養(yǎng)脾胃。進(jìn)飲食。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二(一)兩〕益智(去皮微炒)香子(炒)一兩)姜黃甘草(

    奪命抽刀散

    (仁存方)

    治男子?jì)D人脾胃積冷。中焦不和。心下虛痞。腹中疼

    痛。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氣吞酸。口苦無味。不思飲食。

    婦人久病。血?dú)獯掏床桓山ㄤS入巴豆五錢同炒至黑色即去巴豆)良姜(入斑蝥一百個(gè)同炒即去斑蝥各二十兩)糯下。

    不巴大便秘者。巴豆同蚌粉研爛。同抽刀散醋糊丸。服二三粒。大腑通為度。

    守中金丸

    (和劑方)

    理中焦不和。脾胃積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蝻嬀?/p>

    過多。胸脅逆滿噎塞。不思飲食。又治傷寒時(shí)氣。里寒外熱?;魜y吐利。心腹絞疼。

    手足不和。身熱不渴。腸鳴自利。米谷不化。及咳嗽無時(shí)。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

    醋吞酸??诳嗍丁5《枋扰P干姜(炮)甘草(炙)蒼術(shù)(米泔浸)桔梗(去蘆)上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

    暖胃

    五味湯

    (永類鈐方)

    溫中益氣。治胸膈痞滿。心腹刺痛。短氣噎悶??人蕴?/p>

    唾。嘔逆惡心。

    五味子(洗九斤)良姜(炒)陳皮(去白)茴香(炒一斤)甘草(炒七斤半)鹽炒(一十二

    撾脾湯

    (永類鈐方)

    治脾胃不和。宿酲留滯。嘔吐酸水。心腹脹痛。不思飲

    食。傷冷泄瀉。

    麻油(四兩)良姜(十五兩)茴香〔炒十(七兩半〕甘草(十一兩七錢)上炒鹽一斤。同

    秦綾錦家二十四味養(yǎng)脾丸

    (傳信適用方)

    治風(fēng)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

    腸鳴泄瀉。吐逆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附子(六錢五分炮去皮臍秤)陳皮(去白五錢大腹皮)神汁制三兩)茄白附子(炮)各二錢)生姜(十

    調(diào)和胃氣

    (本草)以干姜去核。于鐺鍋中。微火緩逼干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為湯點(diǎn)。服初六日得處暑節(jié)。

    以益

    調(diào)胃湯主之

    (衛(wèi)生寶鑒)人參(三分君)益氣和平。當(dāng)歸身(三分佐)和血潤燥。陳皮〔去白二兩(分)〕順氣和平。

    熟分使)使黃(麥門冬(中。

    炙甘草(忌食辛

    濃樸丸

    (十便良方)

    治脾虛受濕。濕勝則濡泄。故腸鳴夜起。四肢浮腫。多

    困少力。

    濃樸(一斤)生姜(半斤凈洗切片)大棗(一百枚)附子(七分者四枚炮去皮臍每枚切作四入銀石入

    術(shù)曲丸

    (十便良方)

    進(jìn)飲食??熘须?。

    神曲(四兩)大麥(二兩)橘紅白術(shù)(各一兩)白豆蔻仁(五錢)上為細(xì)末。浸蒸餅

    健脾人參丸

    (十便良方)

    治脾胃久虛。飲食全減。

    鐘乳粉(二兩)人參石斛(各三分)大麥干生姜陳橘皮(各五錢)上為細(xì)末。

    濃樸丸

    (十便良方)

    治脾胃虛弱積冷。腹脅刺痛。飲食進(jìn)退。大便秘泄。

    濃樸(四兩)陳橘皮(三兩)干姜(二兩)附子(一兩)上為細(xì)末。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濃樸煎丸

    (十便良方)

    補(bǔ)脾健胃。強(qiáng)中逐寒。大去冷痰。兼止吐瀉。倍進(jìn)飲

    食。

    濃樸(一斤紫黑色濃者去粗皮銼如指面大以生姜半斤和皮切作片子水三升慢火熬干去姜不用)每服三十丸

    六君子湯

    (十便良方)

    治胸膈痞悶。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正宜此服

    。

    枳殼陳橘皮白術(shù)人參白茯苓半夏(各等分)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

    以水二

    丁香平胃散

    (十便良方)

    理一切氣。溫和脾胃。大進(jìn)飲食。止腹痛。療泄瀉

    。

    濃樸白術(shù)(各六兩)甘草陳橘皮(各二兩五錢)縮砂仁丁香(各二兩)上件為細(xì)末。

    胃愛散

    (十散良方)

    治脾久虛。中焦氣滯上壅?;蛴欣湎焉铣眹I惡?;蛴行?/p>

    腹疼痛。不思飲丁香(一分)人參(一兩)白術(shù)茯苓甘草(各一分)肉豆蔻(三個(gè))黃干姜(各五通口服

    濃樸煎丸

    (醫(yī)方大成)

    溫中下氣。理脾進(jìn)食。常云補(bǔ)腎不若補(bǔ)脾。然胃既壯

    則飲食進(jìn)。飲食濃樸(一斤極濃者去皮銼指面大用生姜二斤不去皮凈洗切片用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只焙干濃再用水五升大。

    濃樸丸

    (治風(fēng)經(jīng)驗(yàn)方)

    治脾胃氣弱。胸中滯悶。痰飲不思食。或大便不調(diào)。

    濃樸(去粗皮涂姜汁炙香焦一兩)木香〔一(分)兩〕陳橘皮(去瓤焙一兩)檳榔(四個(gè))糊。

    和為丸

    紫蘇散

    (王氏博濟(jì)方)

    治肝元風(fēng)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調(diào)順中脘。平和

    胃氣。

    紫蘇葉(一分揀擇凈控干)紫花白術(shù)(半兩細(xì)銼微炒黃色)肉豆蔻(一分去殼)青橘(去白一分)蠻姜(半分炮)縮砂仁(一分)川芎(一分)甘草(一分炙)天雄(一分銼碎以鹽一分同炒令黃色佳)上件九味。同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五分

    白豆蔻散

    (王氏博濟(jì)方)

    補(bǔ)中益氣。調(diào)順脾元。心胸滿悶。不思飲食。上熱

    下冷宜服。

    白豆蔻仁(五錢)肉豆蔻仁(三個(gè))肉桂(去皮五錢)白術(shù)(一兩)青橘皮(去瓤五錢)甘生姜二

    人參訶子散

    (王氏博濟(jì)方)

    和胃氣。進(jìn)飲食。

    草豆蔻(二枚煨)甘草(半兩炮)茯苓(五錢)人參(一分)訶子(二枚炮)陳皮(去白半

    桂附丸

    (衛(wèi)生家寶方)

    治脾胃。進(jìn)飲食。

    香附子濃樸陳皮甘草蒼術(shù)桂心三棱肉豆蔻(一個(gè)煨)阿魏(各五錢別研)上候

    煮樸丸

    (衛(wèi)生家寶方)

    補(bǔ)氣化痰。溫脾進(jìn)食。

    好濃樸(去皮取四兩)附子〔三(二)兩去皮生用切作片〕陳皮(二兩不去白)川干姜(一不得令一處為末

    平胃煮散

    (衛(wèi)生家寶方)

    寬中利膈。消酒進(jìn)食??炱⑽浮V箛I逆。霍亂吐瀉

    。辟四時(shí)惡氣。時(shí)蒼術(shù)(四兩洗凈銼細(xì)作片子先以米泔浸一宿漉出復(fù)用清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或曬干用)白術(shù)(一宿火上炙瓷鍋或銚火焙亦得

    九寶湯

    (衛(wèi)生家寶方)

    和中化痰。快脾胃。用真濃樸去粗皮秤三兩。半夏三

    兩。沸湯泡九次。切成片。焙干作粗末。二味共六兩。和作一處。用生姜十二兩凈洗

    。和粗皮搗令細(xì)。同濃甘草(炙)桔梗(一兩去蘆頭切碎酒炒金黃色)藿香(三兩)陳皮(三兩)人參(一兩)紫候服

    正脾散

    (衛(wèi)生家寶方)

    調(diào)脾養(yǎng)胃順氣。治倦怠腹痛。進(jìn)飲食。此藥大治酒后

    數(shù)圊如痢。氣瀉緊實(shí)大蒼術(shù)(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薄切焙干秤)粉草(二兩)南木香(一兩不見火)桂心(兩去瓤)荊分。

    入鹽少許。通口吃食前。日三服。如大便壅秘。則食后時(shí)以青木香丸服。得臟腑氣快為妙。

    健脾丸

    (經(jīng)效濟(jì)世方)

    溫暖脾胃。增進(jìn)飲食。

    濃樸(一斤去皮切)棗(二升去核切)生姜(一斤去皮切)上三味。先入鍋內(nèi)。

    猛火炒勻。

    和中丸

    (出濟(jì)生拔粹方)

    補(bǔ)脾胃進(jìn)食。

    干生姜橘皮人參(各一錢)干木瓜(二錢炙)炙甘草〔二(三)錢〕上為細(xì)末。湯浸蒸

    調(diào)脾散

    (續(xù)易簡方)

    治脾胃少有不和??沙7?。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冬浸二宿銼焙干炒赤色秤八兩乃省秤半斤或秤一十兩乃足秤半斤實(shí)入兩是)分盞服?;?/p>

    溫脾暖胃散

    (廣南四時(shí)攝生論)陳橘皮白術(shù)濃樸(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姜棗同煎至七分。

    空心溫

    沉香養(yǎng)脾丸

    (華佗中藏經(jīng)方)人參白術(shù)川面姜(炮)甘草(炙)丁香木香肉豆蔻(面裹煨)縮砂(八味各五錢)下亦得。

    枇杷葉散

    (朱氏集驗(yàn)方)

    調(diào)理脾胃。清膈下氣。去積滯。舒氣除痰。推陳納

    新。養(yǎng)生之要藥丁香干姜半夏(湯浸洗)沉香枇杷葉(姜汁涂炙)肉豆蔻(面包煨各三錢)甘草(炙一兩)檳榔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shí)候。

    運(yùn)脾散

    (十便良方)縮砂白術(shù)人參藿香肉果丁香神曲(各一兩)甘草(五錢)上件為細(xì)末。

    非時(shí)以

    中和湯

    (十便良方)

    調(diào)適陰陽。通流營衛(wèi)。養(yǎng)脾調(diào)胃??祜嬍场V蚊{肋脹滿

    。止嘔逆惡心。

    白術(shù)(四兩)黃橘皮濃樸人參甘草茯苓(各二兩五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

    水一

    安胃丸

    (衛(wèi)生寶鑒方)

    治寒邪傷胃。溫中補(bǔ)氣。安胃進(jìn)食。

    縮砂(二錢)陳皮(三錢)木香(一錢)白術(shù)(五錢)青皮(二錢)白茯苓(二錢)干姜(水送下。食遠(yuǎn)。忌冷物。

    補(bǔ)中丸

    (衛(wèi)生寶鑒方)

    補(bǔ)脾虛。調(diào)胃進(jìn)飲食。止瀉痢定痛。

    濃樸(一兩)干姜(五錢炮)白茯苓(一兩去皮)陳皮(一兩去白)甘草(一兩炙)上為細(xì)

    沉香湯

    (楊氏家藏方)

    溫脾快膈。進(jìn)食除嘔逆。

    沉香(五錢)甘草(五錢炙)檀香〔三錢(分)〕白豆蔻(三兩)縮砂仁(六分半)木香〔少許。

    進(jìn)食散

    (朱氏集驗(yàn)方)

    調(diào)脾進(jìn)食。療腹脹吐逆。

    青皮陳皮甘草肉桂附子(炮)草果子訶子良姜白姜上等分。咀。

    生姜

    濃樸煎丸

    (詵詵方)

    凡補(bǔ)脾胃。進(jìn)飲食。滋營衛(wèi)。保固精血。孫兆云。補(bǔ)腎

    不如補(bǔ)脾胃。蓋茴香(炒黃)川椒(炒少時(shí)各四兩)附子(炮)益智仁(各二兩)梓樸(半斤去皮銼如指草二兩為丸。

    有神效

    拾珍散

    (出簡易方)

    治大病之后。氣不復(fù)常。乏力短氣。神情不樂。口苦無

    味。

    揀參白術(shù)白茯苓黃(蜜炙)白扁豆(姜制)山藥(各一兩)縮砂仁桔梗五味前服之用鶻嘲鳥一枚。煮炙食之。頓盡一枚。至驗(yàn)(鶻嘲似鵲、尾短黃色。在深林間、飛翔不遠(yuǎn)、

    砂丸

    以砂不計(jì)多少。用罐子內(nèi)著砂。上面更坐罐子一個(gè)。用紙筋白土和。上下俱泥了窨干后水。

    向前糊為進(jìn)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