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微者陰盛陽衰。氣虛怯弱之候。其脈之狀。指下尋之。往來甚微。冉冉尋之。若有若無陽氣筋骨。
菀于上血不止漏下便數(shù)。體重腰疼。面無光澤。諸證生焉。
二。沉者陰氣厥逆陽氣不舒之候。沉與浮相對。浮以陽邪所勝。血氣發(fā)越而在外。故為陽主無潛之至骨肉。則有余也。且氣之在人。壯則形體強盛。衰則形體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貴其生。
而百病俱生。率原于此。
三。緩者衛(wèi)氣有余榮氣不足之候。血流據(jù)氣。氣動根據(jù)血。二者相資。不得相失。緩者乃榮中力透得者脾于是。蓋此。烏得脈小而衰四。澀者陽盛陰虛之候。敷而施之。陽之正也。斂而澀之。陰之正也。脈有陰陽適平。
則血澀之者多欠則血有余。故滑脈之來。流利而且圓。血欠則氣有余。故澀脈之來。艱澀而且散。澀與滑相對。故兼取而論之。無求子云∶澀細(xì)而遲。往來難。時一止。余居士喻澀脈如刀刮竹皮之狀。誠得。
五。遲者陰盛陽衰之候。由陰絡(luò)透于陽絡(luò)。陽氣不下。陰氣獨上。因而榮衛(wèi)凝澀。血氣痞阻息。
由心陰氣行之六。伏者陰毒之氣。伏于陽絡(luò)。關(guān)膈閉塞之喉。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冉冉尋之不者。
七。濡者榮怯沖虛之候。夫血榮氣衛(wèi)。相隨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晝夜之有經(jīng)、不可失也。
故指氣虛歌曰∶濡而不進(jìn)為濡脈。虛軟如按水中帛。血榮氣衛(wèi)總皆虛。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弱者虛氣攻表之候。故其脈見于膚表。狀如爛綿。輕手乃得。重按即無。怏怏不能前進(jìn)客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微者陰盛陽衰。氣虛怯弱之候。其脈之狀。指下尋之。往來甚微。冉冉尋之。若有若無陽氣筋骨。
菀于上血不止漏下便數(shù)。體重腰疼。面無光澤。諸證生焉。
二。沉者陰氣厥逆陽氣不舒之候。沉與浮相對。浮以陽邪所勝。血氣發(fā)越而在外。故為陽主無潛之至骨肉。則有余也。且氣之在人。壯則形體強盛。衰則形體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貴其生。
而百病俱生。率原于此。
三。緩者衛(wèi)氣有余榮氣不足之候。血流據(jù)氣。氣動根據(jù)血。二者相資。不得相失。緩者乃榮中力透得者脾于是。蓋此。烏得脈小而衰四。澀者陽盛陰虛之候。敷而施之。陽之正也。斂而澀之。陰之正也。脈有陰陽適平。
則血澀之者多欠則血有余。故滑脈之來。流利而且圓。血欠則氣有余。故澀脈之來。艱澀而且散。澀與滑相對。故兼取而論之。無求子云∶澀細(xì)而遲。往來難。時一止。余居士喻澀脈如刀刮竹皮之狀。誠得。
五。遲者陰盛陽衰之候。由陰絡(luò)透于陽絡(luò)。陽氣不下。陰氣獨上。因而榮衛(wèi)凝澀。血氣痞阻息。
由心陰氣行之六。伏者陰毒之氣。伏于陽絡(luò)。關(guān)膈閉塞之喉。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冉冉尋之不者。
七。濡者榮怯沖虛之候。夫血榮氣衛(wèi)。相隨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晝夜之有經(jīng)、不可失也。
故指氣虛歌曰∶濡而不進(jìn)為濡脈。虛軟如按水中帛。血榮氣衛(wèi)總皆虛。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弱者虛氣攻表之候。故其脈見于膚表。狀如爛綿。輕手乃得。重按即無。怏怏不能前進(jìn)客